年轻人|“酷”文化的演变:当反叛走向它自身的背面( 二 )


年轻人|“酷”文化的演变:当反叛走向它自身的背面
文章图片

加缪
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年轻人所建构起的“酷”文化在其后虽然伴随着新的社会与文化现状而出现改变 , 但其核心却始终是其能够获得年轻人——尤其是那些非西方的年轻人欢迎和接受的主要原因 。 并且当这些文化在一个特殊时刻出现的时候 , 它往往很快就会成为年轻群体所倾心的思想资源以及生活风格 , 如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的年轻群体 , 他们通过模仿西方的着装、发型以及爱好来展现一种新的、区别于他们父辈的生活与个性的可能 , 由此使得当时的艺术、摇滚乐与文学这些与年轻人息息相关的领域出现新的气象 。
一种跨文化流动的“酷”文化
在2002年 , 一个从学校辍学的女孩春树出版了一部叫《北京娃娃》的小说 , 其副标题为“十七岁少女的残酷青春自白” 。 在其小说封面上 , 剪着短发的女孩跷着二郎腿 , 孤傲且极具对抗性地与读者对视着;而整个相片风格波普 , 与其所希望传达的气质十分契合 。 在封面边缘 , 此书的英文名为“I , Seventeen , Badness Girl”……整部小说从其设计装帧到其内容 , 都透露着强烈的颠覆气质 , 并且或许是为了呼应媒体笔下的“春树”这个叛逆、坏女孩的形象 , 而使得许多人把这部小说当作作者的自传对待 。
年轻人|“酷”文化的演变:当反叛走向它自身的背面
文章图片

《北京娃娃》 , 作者:, 版本:磨铁图书| 2002年5月
春树可以说是中国21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坏女孩”形象 , 在她的小说里 , 女孩辍学、叛逆且在性与爱上大胆奔放 , 其形象更是颠覆传统对女孩的要求 , 在满是禁锢与规范的学校里横冲直撞 。 而媒体中的春树形象同样前卫且时髦 , 在其2013年出版的诗集《春树的诗》封面上那个染着粉色短发、戴着墨镜穿着黑色皮衣的女性形象 , 依旧延续着她登上美国《时代》杂志里的那些朋克气质 。 或许是为了追逐当时国内风靡的日本“残酷青春”电影与文学 , 所以春树在媒体以及其小说中的形象偏向于“坏女孩” , 但或许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酷女孩”(cool girl) 。 在春树的作品以及其形象中透露出的与其说是日本式的青春残酷——它往往带着更多阴郁、内敛之美的东方气质——不如说她的思想和生活风格更多来源于西方的朋克、摇滚与酷文化 。 她的愤怒是外放的、明目张胆且有的放矢的 , 暗示着在这个衰老的社会氛围之中一股新生且勇猛力量的爆发 。
春树的形象在其后少有人继承 , 或仅仅存在于一些特定圈子与群体 。 但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伴随着社会变化 , 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展开与消费文化的兴起 , 使得酷文化或是曾经颇为桀骜的文化形式渐渐被商品化或被驱逐至边缘(如摇滚乐) 。 曾经作为闻名全国的“坏小子”的韩寒如今也开始在其电影中反复地消费他早期所建构和累积的形象 , 写《三重门》时期的韩寒确实是酷的 , 留着长发、潇洒退学 , 对许多陈词滥调与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往往能够像《国王新装》里的男孩毫不留情地戳破 。 但这样的“酷”本身似乎最终未能成为其生活与思想的风格 , 或是伴随着新的境况而出现新的变化 。
在很大程度上 , 这似乎就是作为一种跨文化流动的“酷”文化在异域所遭遇的转变 , 即相比于在西方它成为某种生活或个体的存在哲学与风格 , 我们对其的了解或是接受似乎始终处在一个工具性或极具时效性的状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