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印象中 , 非遗技艺通常是价值稀缺、传承难继的代名词 , 大多数都要借助外力进行保护 。 不过 , 重庆江津区有一家非遗传承基地不仅靠自身努力打通了传承“血脉” , 还将技艺转化为直接经济效益 , 为当地白酒撑起了近30亿产值 。
在前不久举行的国际葡萄酒暨烈酒大赛上 , 出自该基地非遗传承人之手的重庆好酒“三五挚友”一路过关斩将 , 夺得金奖 , 再次让重庆白酒登上世界奖台 。
本文图片
▲三五挚友获国际葡萄酒暨烈酒大赛金奖
用非遗技艺 , “挖”出30亿产值
这家非遗传承基地位于江津区白沙镇 , 镇上的驴溪酒厂是“江津烧酒酿造技艺”的主体传承企业 , 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 。
“江津烧酒能有今天的成就不容易!”今年66岁的王河川是江津烧酒酿造技艺(以下称“烧酒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 他从小就跟随父亲泡在酒厂里 , 见证了江津烧酒整个复兴过程 。
江津烧酒虽然冠以江津之名 , 但实际发源于江津白沙镇 , 盛产于白沙镇 。 白沙镇地处长江江津段 , 依江而建 , 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商贸大镇 。 明嘉靖年间白沙镇酿酒业兴起 , 乾隆年间镇上的驴溪河畔形成了一华里规模的槽坊街 , 所酿造的烧酒清澈透明 , 味道香醇 , 畅销川黔等地 。 《江津县志》对此曾记载到:“江津产酒甲于省 , 白沙烧酒甲于津 。 ”
本文图片
▲江津驴溪酒厂酿造车间
王河川介绍 , 正宗的烧酒制作要经过“蒸、摊、曲、酵、烤”等过程 , 因此 , 旧时称此过程为“烤酒” , 成品名为“烧酒” , 也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白酒 。
江津烧酒的衰落源于一场意外:1934年 , 白沙镇发生了一场大火 , 几乎将镇上的酿酒槽坊全部烧毁 , 只剩下9家勉强支撑 。 解放后 , 这几家槽坊公私合营为白沙酒厂 。 之后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及文革 , 白沙烧酒的生产受到破坏 , 从此被四川泸州、贵州茅台镇等地同类产品赶超 , 酿酒技艺也濒临“断代”隐患 。
2003年 , 王河川和几位酿酒数十年的师兄弟 , 在白沙镇改制老酒厂 , 建立了“驴溪酒厂” , 沿袭古法传承江津烧酒技艺 。
“虽然将烧酒技艺传承了下来 , 但最初酒厂总共也就10多个人 。 ”王河川说 。 2011年 , “江津烧酒酿造技艺”入选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 江津烧酒迎来复苏 。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 江津烧酒在入选非遗后带动本地白酒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 到2019年时 , 江津全区白酒年产值超过30亿元 , 其中由王河川及其传承人直接贡献的部分占了绝大多数份额 。
本文图片
▲复兴江津烧酒的第三代传承人王河川
动态传承 , 让烧酒技艺“复苏即高峰”
一项非遗技艺为何能如此强势?
原因在于王河川找到了一条非遗技艺的“动态传承”之路 。 简单来说 , 就是既保留非遗核心技艺 , 又与时俱进 , 根据市场动态需求创新生产 。
江津烧酒酿造技艺在百年演变中 , 规定了保证烧酒品质的“5条核心技艺、30多道工序” , 这些环节必须采用大量人工进行把关 。
“首先要解决传承人的问题!”王河川说 , 以前民间将酿酒的人称为“烤酒匠” , 还流传“有儿不进武槽坊 , 有女不嫁烤酒匠”的说法 , 导致大量行业人才流失 。 建厂之初 , 烧酒技艺只有三代传承人 , 且年龄都在50、60岁左右 , 后来者寥寥 。
- |安徽潜山:非遗王河舒席“编”出乡村振兴路
- 游客|洛阳老字号“唐三彩”焕发新活力,非遗传承人办专题博物馆受青睐
- |星巴克助力乡村非遗文化传播
- 重庆|重庆男子钓获“国保”鱼种,不顾劝阻将其带走,被同行钓友举报
- 曹梦瑶|传承非遗文化 唱响佤族清戏
- 长沙|推云游、绣湘绣……长沙非遗人巧手祝抗疫
- |云课堂丨安次区第十二期非遗大讲堂——谷氏制香
- 对联|江津对联择录|在莒堂联话
- 米金红|凉山非遗传承人讲述彝族蓝染的故事
- 长江鲟|重庆钓友钓到长江鲟不放生, 喜获1+1大礼包, 判1年罚1万, 何苦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