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水神兽|镇水神兽,承载运河历史

【镇水神兽|镇水神兽,承载运河历史】镇水神兽|镇水神兽,承载运河历史
本文图片

土桥闸遗址发掘出的镇水兽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采访人员 沈静实习生 霍芷婷
明清时期 , 聊城有“万货辐辏 , 江北一都会”的美誉 , 为当时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 。 大运河聊城段(即会通河) , 自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凿 , 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
山东地势较高 , 由南向北的船只难以顺利通过 。 在没有马达驱动船只的时代 , 必须人工建闸调整水位 , 才能保证船只安全通行 。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的土桥闸 , 就曾是大运河上重要的设施 。 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 , 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 。 此闸两边设置沟槽 , 只需在沟槽中插入木板 , 即可调节水位 , 保障船只顺利航行 。 2010年8月至12月 , 考古专家对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 这是大运河山东段船闸的首次发掘 。 聊城土桥闸也是大运河上完整发掘的第一座船闸 。 2011年土桥闸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在随后的发掘中 , 该遗址出土一尊清朝年间雕刻的镇水兽 , 名为趴蝮 。 它长约100厘米 , 宽40厘米 , 高45厘米 , 以青石为原料 , 发掘于土桥闸的东南角 。 这尊镇水兽轮廓清晰 , 呈卧着的姿态 , 表情温和 , 身上盖着薄薄一层土质 , 只在棱角处能看到石头本身的灰黑色 。
镇水兽在古代经常随水利设施而建 。 2013年6月16日 , 在临清元代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临清闸雁翅与裹头的交会处出土了一件镇水兽 , 经考证这只镇水兽也是趴蝮 。 它长110厘米、宽46厘米 , 底座加兽身高36厘米 。 该镇水兽匍匐在地 , 身上龙鳞 , 耳、鼻、尾呈狮虎像 , 两眼炯炯有神 , 斜视河水 , 大有威慑水怪之意蕴 。
为什么古人要在水边修建镇水兽呢?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龙生九子的说法 , 指龙生的九个儿子各有不同 。 趴蝮是龙九子之一 , 专职镇水 , 又名吸水兽、吞水兽 。 《水东日记·卷九》曰:“好饮者曰趴蝮 , 石桥两旁俯水兽是也 。 ”因趴蝮好饮水 , 故水位涨到其附近时 , 趴蝮便将洪水吸入自己腹中 。 因而 , 在水边修建镇水兽又蕴含了古人伏波安澜的美好愿望 。
百年来 , 镇水兽与大运河一直紧紧相偎 , 它们承载着运河的厚重历史 。 镇水兽实际上为闸上装饰构件 , 有祈福、祈祥、降福之意 , 更发挥着预警水患 , 充当水位标尺的作用 。 依靠所谓的神兽当然不会达到伏波安澜的治水效果 , 但古人治理水患的理想 , 与水患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