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叶延滨:燃灯者的心灵图腾( 二 )


最残酷的惩罚
即使曾经咬碎过石头
咬开过酒瓶铁盖
就让它慢慢烂着
也不拔掉 , 这难道是一颗钉子
必然的结局 , 你的痛
被墙一次次地粉刷遗忘 。
这说的是钉子吗?我以为说的也是我 , 是习惯于做一颗永不生锈螺丝钉的我 , 然而我们锈了后 , 谁在粉饰我们痛苦的墙?痛苦不必大喊大叫 , 真痛咬牙 。 而觉悟也许会有另外的欢乐 , 请读《城堡》:

我只在大海退潮时
在沙滩上修筑我的城堡
我知道 , 大海会在涨潮时
带走我的城堡
但我乐此不疲
我爱大海
我愿意波涛每个瞬间的欢乐里
有我一生的徒劳 。
我相信 , 没经历一种人生的彻悟 , 写不出“在波涛每个瞬间的欢乐里 , 有我一生的徒劳”这样明澈的句子!其实这就是诗人的天职 , 卢卫平说“诗人是词语的囚徒 , 也是词语的看守 , 只有诗能让诗人的这两个身份和解” 。 在这个过程中 , 不断为这个世界重新命名 , 创造新的意象和意境 , 与此同时 , 诗人也让陈旧的语言获得新的张力和内涵 。
卢卫平坚守着平民写作的立场 , 坚持诗歌创新开拓 , 更自觉完成当代文人对诗歌语言的修炼把握 。 他说“经验要渗进去 , 情感要渗出来” , 在这样的渗透中 , 完成了语言的纯粹和臻萃 。 卢卫平诗歌有鲜明的可辩识度 , 平和温润 , 大度开阔 。 情感的渗透 , 使卢卫平的言说方式 , 在平和温润里 , 透出诗人悲悯与友善之心 。 在许多写打工仔的诗篇中 , 都习惯性地展示那些底层生活的凄苦与暗黑 , 从而以尖利粗糙的语言 , 完成对读者的征服 。 卢卫平的代表作之一《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写的是苹果 , 然而其象征意义 , 是对离乡别井少女们的关爱友善和祝福:
它们肯定不是一棵树上的
但它们都是苹果
这足够使它们团结
身子挨着身子
相互取暖 相互芬芳
它们不像榴莲
自己臭不可闻
还长出一身恶刺
防着别人
我老远就看见它们在微笑
等我走近 它们的脸都红了
是乡下少女那种低头的红
不像水蜜桃 红得轻佻
不像草莓 红得有一股子腥气
它们是最干净最健康的水果
它们是善良的水果
它们当中最优秀的总是站在最显眼的地方
接受城市的挑选
它们是苹果中的幸运者骄傲者
有多少苹果一生不曾进城
快过年了 我从它们中挑几个最想家的带回老家
让它们去看看
大雪纷飞中白发苍苍的爹娘 。
这首诗是一个内心干净而良善的人才能得到的灵感 , 这首诗也是珍惜语言的干净和纯正 , 有文字修养的诗人才能写出来 。 那些粗糙生猛的“火爆走红”诗人 , 在这样的语言面前 , 露出诗歌语言没有褪尽的火气和诗人内心的戾气 。 诗人是用语言完成使命的人 , 正如诗作《在白居易墓前》:
一个内蒙古人说离离原上草
一个西藏人说一岁一枯荣
一个海南人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个甘肃人说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们都是说的方言
但每一句我都能听明白 。
同样的 , 卢卫平的诗歌是低处生长的 , 但他内心的向度和语言达到的高度 , 是许多不同美学追求和诗人与不同审美修养的读者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知音 , 因为读这些作品让我们相信卢卫平的话:“诗歌服从于内心的需要 , 在深夜 , 我面对不可能被照亮的事物 , 仍然不忘点燃灯盏 , 直到黎明来临 。 ”正因为如此 , 卢卫平的创造与对卢卫平创作的研究 , 都必然引起当代诗坛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