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于我个人而言 , 随着近年来政治立场的左转 , 王小波写作的这个方面已不大合我的胃口 。 他的文字也早已无法召唤出大学时代初读时的热烈与激动 。 但静下来想 , 王小波之所以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念念不忘 , 恐怕与政治观点无涉 , 而更多在于他的博闻强识、幽默诙谐以及用“思维的乐趣”为导引的智识生活 。 戴锦华说王小波“让我们快乐并沉思 , 让我们痛楚并欣悦 。 [57]”王小波对人世的态度 , 并不冷漠 , 也不是犬儒哲学的变体 , 而毋宁说 , 是一种接近儒者梁漱溟的人生格局 。 而这也是已故学者江绪林围绕“生命的厚度”的关切[58] , 还是陈纯以“自由主义者的心力”为题回应前者的要义所在[59] 。 我们看到 , 在诸如“花剌子模信使”一类问题外 , 陪伴王小波更多的 , 还是杜拉斯的《情人》、图尼埃(Michel Tournier)的《桤木王》、王道乾与查良铮的译诗、基米诺维奇的数学习题集甚至还有C++语言 。 一言以蔽之 , 王小波终归是有温度有现实关切的 。 要不他怎么会关注“甩手气功”的流行及其背后的“恶毒用意”(《写给新的一年·1997年》)[60]?何况 , 他也曾动情地说“假如现在形势不大好 , 我们也不会改变对这个国家的感情 。 (《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61]”问题的关键在于 , 他的情怀之中有自我宽慰与幽默的成分 , 因之王小波留给世人的形象是儒雅明朗的 , 不炸毛 , 不为外物所役 。 他自不属于“民族-大众性[62]”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 但却“意外”提点了即使作为一个左翼分子也理应具备的心智 , 那就是:现实无疑是难改变的 , 甚至无法撼动 。 但这不应妨碍我们保有一片精神家园 , 作一时退守的良田 , 如此才能涵养精神 , 实现卢森堡百年前的期许——“要有耐心 , 鼓起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 , 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63]”
《红拂夜奔》其实并非本人最爱 , 紧挨着它的《万寿寺》才是 。 如前所言 , 在这篇华语文学的杰作中 , 王小波道破了一种生存论上的残忍以及一丝残存的希望——尽管万寿寺无可逃避 , 我们注定生活于其中 , 但小说中的主人公不直到最后“清醒”之际也还笃信“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64]” , 甚至还“惦记”明天一早前往湘西凤凰寨与苗女红线汇合的旅程?每每读到这里 , 我都会想起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结尾汉族人与维族人围在一起跳舞狂欢的场景 。 尽管未来注定了无生趣 , 且愈加可能“受锤”得厉害 , 但今日篝火前的歌舞 , 不正如那顶被火车“放飞”的流动帐篷一般 , 虽如烟云般短暂 , 却注定会是后来形如槁木的日子中确认自己曾不堪无趣的证明 。 由此反证 , “逃避无趣”的冲动决定了 , 我们都是红拂 , 都曾计划着夜奔......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 , 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 我有好多奢望 。 我想爱 , 想吃 , 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65]”
(致谢:感谢曾晓玲女士对本文形成提供的帮助)
注释:
[1]痖弦. 2016. 痖弦诗集.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17页 。
[2]王小波. 2009. 王小波全集(第九卷书信).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15页 。
[3]王小波. 2016. 青铜时代.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第1页 。
[4]同上 。
[5]王小波. 2009. 王小波全集(第九卷 书信).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182页 。
[6]王小波. 2016. 青铜时代.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第504页 。
[7]王小波. 2009.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思维的乐趣).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14-5页 。
[8]《红拂夜奔》中的重要概念 。
- 拜李凌|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慧秋在津逝世
- |毕加索逝世50周年 西班牙、法国将联手纪念
- |“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简单一问为何如此意蕴悠长|勃拉姆斯逝世125周年
- 数字化|南山图书馆25周年展览开幕,三种“开放”诠释“OPEN YEAR”
- 陈正薇|梅兰芳亲传弟子陈正薇逝世,数十年执教南京桃李芬芳
- 京剧|梅兰芳弟子陈正薇逝世,享年89岁
- |梅兰芳弟子陈正薇逝世,享年89岁
- 海子|文学|海子和一个南方打工仔
- 李伯祥|著名相声作家王鸣禄逝世
- 梁器奇|缅怀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梁器奇先生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