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制澄心|龙泉窑纸槌瓶漫谈

形而上者为之道 , 形而下者为之器 。 如果说宋代文化具有深沉内敛、简约精致、理性风雅的品格 , 那么宋代瓷器无疑是诠释这一精神底蕴最好的注脚之一了 , 而本文所述的龙泉窑纸槌瓶即是具体而微的一例 。
一、
龙泉窑纸槌瓶未见于宋之前 , 亦不见于宋之后 , 其具体样式有多种 , 大同小异 ,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式:
Ⅰ、盘口式
南宋龙泉窑纸槌瓶中最常见的即是盘口式纸槌瓶 。 此式瓶最突出的特征是口部作浅盘状 , 筒形直颈较长 , 有些颈部上细下粗 , 斜折肩 , 筒形腹上下径相等或下部微收 , 腹中部微膨 , 暗圈足 。
|宋制澄心|龙泉窑纸槌瓶漫谈
本文图片

高16.3cm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
|宋制澄心|龙泉窑纸槌瓶漫谈
本文图片

高23.4cm
伦敦苏富比2006-11-08 , LOT:0054
|宋制澄心|龙泉窑纸槌瓶漫谈
本文图片

|宋制澄心|龙泉窑纸槌瓶漫谈
本文图片

高30.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瓶盘形口嵌有铜扣 , 底部镌刻乾隆皇帝御制诗《咏官窑纸硾瓶》:
邵局由来胜处州 , 官窑臣庶敢轻留 。 即今庙市货一二 , 宋制更谁遵守不 。
釉色全消火气鲜 , 碌青卵白润成瓀 。 若论纸硾传官式 , 应与澄心时并传 。
诗末署“乾隆己亥孟春御题”纪年铭(1779年) , 并落“会心不远”和“德充符”两枚钤印 。 从此诗可知 , 乾隆误将此件龙泉窑纸槌瓶作南宋官窑歌咏 , 足见“古宋龙泉窑器” , “妙者与官窑争艳(高濂《燕闲清赏》)”所言不虚 。
而纸槌瓶也确为流行于宋朝的官样器形 , 汝窑、定窑等具有官方背景的窑口均有此类造型 。 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 , 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即出土过盘口式纸槌瓶 , 两者造型式样接近 , 有明显的相承关系 。
但汝窑与南宋官窑纸槌瓶在口、颈、肩部处理上与龙泉窑同类器明显不同 , 一般作平折式口沿 , 沿面薄 , 宽而平坦 , 直颈较细 , 折肩较平 , 汝窑产品为平底裹釉支烧 。 龙泉窑纸槌瓶盘口多呈碟形折沿 , 沿面稍窄而上扬 , 斜折肩呈坡面状 , 轮廓线条更利落、硬朗 , 更具锐感 , 底部均作暗圈足 , 圈足底刮釉垫烧 。
|宋制澄心|龙泉窑纸槌瓶漫谈
本文图片

从左至右:宝丰县清凉寺出土北宋汝窑天青釉纸槌瓶
高23.8cm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杭州老虎洞遗址出土南宋官窑纸槌瓶
高23.6cm;
杭州老虎洞遗址出土南宋官窑纸槌瓶
高20.6cm
Ⅱ、小口式
此式纸槌瓶大体与Ⅰ式同 , 但无盘口 , 口缘常钤以铜边 , 斜折肩 , 筒形腹亦上丰下敛或上下粗细相侔 。 定窑、汝窑亦有此式纸槌瓶 , 但大多以钤口传世 , 所以有不少意见认为 , 此种包铜边的纸槌瓶实为Ⅰ式口沿磨损或特意磨边所致 。
不过笔者倾向于认为 , 小口式样本来就存在 。 如佳士得香港1999年秋拍665号拍品 “北宋定窑纸槌瓶(高21cm)” , 即口缘包釉 , 未钤铜边 。 从传世品情况来看 , 此类钤口式纸槌瓶并非个例 , 无论不得已为之或有意为之 , 当时应是一种审美潮流 , 故亦列为一类 。
此外 , 对于香港苏富比2008春拍“南宋官窑“玉津园”铭纸槌瓶 , 笔者认为目前传世和出土南宋官窑纸槌瓶中均无此式样 , 且折肩和腹部线条风格更接近龙泉窑 , 应为龙泉窑类官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