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首部县区戏剧史——《城固戏剧史略》问世( 二 )


答子茂演《十五贯》 , 须生行当做典范 。
《闯宫抱斗》《下河东》 , 各个角色都谨严 。
王玉娥 , 进剧团 , 当主角 , 挑重担 。
人物形象塑得真 , 嗓音圆润传天汉 。
闫有德 , 戏路全 , 主演丑角和男旦 。
当年看过他的戏 , 都说演技活灵现 。
衡东生 , 唱花脸 , 八十不老气宇轩 。
当团长又兼导演 , 不老青松在梨园 。
刘国荣 , 把戏演 , “把子”功夫不简单 。
出神入化筋斗功 , 至今戏迷还想念 。
|汉中首部县区戏剧史——《城固戏剧史略》问世
本文图片

该书作者许俊清收集1988年3月城固县剧团到文川演出秦腔《少国公》 , 现场观众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
|汉中首部县区戏剧史——《城固戏剧史略》问世
本文图片

【|汉中首部县区戏剧史——《城固戏剧史略》问世】该书作者许俊清收集1992年城固县剧团演出秦腔《张骞与女王》剧照
和新中国同龄的许俊清 , 一生经历多姿多彩 。 1970年夏 , 他凭着英俊的扮相、灵活的身段、高超的悟性和表演天分 , 在1000多人的海选中脱颖而出 , 考入城固县文工团 , 从此和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 虽已退休多年 , 当年在剧团工作的场景却终生难忘 , 每每入梦!已亥夏某天 , 他搬出珍藏数年的40多本工作日记晾晒擦拭时 , 1986年至今收集整理的一沓沓厚厚的城固戏剧资料映入眼帘 , 有的纸张已变脆翻卷 , 有的照片已发黄霉变 。 他情不自禁一页页翻看着这些珍贵的记忆 , 仿佛又听见铿锵美妙的鼓乐声 , 又看见满怀激情的戏曲艺人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台下数千名全神贯注陶醉其中的观众……他的心情再难平静 , 心中响起一个坚定的声音:绝不能让这些珍贵的资料玉碎珠沉 , 必须让它们存史留世 , 以飨后人!
|汉中首部县区戏剧史——《城固戏剧史略》问世
本文图片

该书作者许俊清收集城固县剧团部分荣获各级奖励的荣誉证书
|汉中首部县区戏剧史——《城固戏剧史略》问世
本文图片

该书作者许俊清翻山越岭 , 徒步五里坝寻访名扬南山的汉调二黄老艺人景阳春 , 途中留念
事非经过不知难 。 戏剧在城固的发展历时2000多年 , 许多资料无从考证 , 文献无查;当年的演出班社团队遍布全县东西南北 , 现已星落云散 , 存者寥寥;曾经名噪一时的老艺人们均无档案记载 , 大多已不在人世 , 无从问询;当年一起唱戏的战友们有的经商有的从政 , 难以联系;何况自己年逾古稀 , 不会电脑 , 不擅写作 , 体力不支 , 精力不济;大批当年的实物资料需要拍照、扫描……可完成这些巨量工作的经费从何而来?历经风雨磨炼的他并没有被眼前的诸多困难吓退 。 说干就干 , 他背上照相机 , 带上干粮 , 集驾驶员、摄影师、记录员、采编员于一身 , 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城固的村村落落 , 沟沟卯卯 , 开始了搜集资料的辛苦之旅 。 为了寻访名扬南山的汉调二黄老艺人景阳春 , 他冒着生命危险独自翻越山大沟深的大盘山“瘦牛岭” , 忍饥挨饿 , 一路打听问询 , 徒步到山路蜿蜒的城固最偏远的五里坝公社 , “三顾茅庐”才得一见 。 上元观的老戏骨、县人民剧团首任团长衡世藩 , 龚家堡104岁的老和尚李本普 , 柳林镇的黄明礼、彭振发、马俊成 , 二里镇的李忠义 , 原公镇的韩春成、田琪珍 , 文川镇的吴老八、付海荣、陈剑利 , 崔家山的柴全成等戏剧界名人和戏迷的家里 , 都留下了他风尘仆仆、谈笑风生采访记录的身影……这些老戏骨们谈戏说戏如数家珍 , 一生酷爱戏剧的矢志不移成为激励他一路前行的动力之源 。 不会电脑就自己动手写;资料断层 , 就踏破铁鞋遍访老艺人 , 甚至不惜查阅资料破万卷;时间、地点、人物、角色记不清楚就反复问询多人求证核实;为了避免错误就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修改检查“回头望”……白天外出采访 , 回家连夜撰稿 , 通宵达旦奋笔疾书 , 常常凌晨仍舍不得搁笔……实在困乏至极 , 刚刚躺下 , 突然“灵感”迸发 , 忽觉文稿某处急需修正增删 , 慌忙穿衣下床 , 直奔书房 , 伏案疾书 , 生怕“灵感”稍纵即逝!类似的“剧情”在他成书期间无数次上演 。 如痴如癫 , 全身心投入 , 疼爱书稿如同三代单传的独子一般 , 已成为家人对他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