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期|文旅三方观察丨档期之争 能否解决中国电影的困境?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 , 中国电影票房不尽如人意 。 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 , 2022年清明档(4月3日-4月5日) , 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22亿元 , 同比下滑85.37% 。 除2020年同期影院因疫情停工 , 这一成绩是近十年来同档期票房最低值 。 而在2021年 , 清明档总票房达8.2亿元 , 创下中国影史同档期票房最高纪录 。
虽然3、4月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市场的“冷门档期” , 但在过去 , 院线还可以靠春节档的长尾效应拉动3月初的票房 。 而如今冷门档期更冷 , 春节档也没热起来 , 这让电影行业从业者忐忑不安 , 电影档期能否挽救电影市场的低迷 , 在国产电影热衷在热门档期扎堆上映 , 普通档期难出好片的事实下 , 后疫情时期中国电影市场何去何从?
档期与票房
1995年年初 , 成龙主演的《红番区》在内地上映 , 首次给国人带来了“贺岁档”的概念 。 1997年 , 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则是国内电影市场第一次对于“档期”这一电影营销理念的自觉开发 。
何为档期?百度词条这样解释 , 从发行方、院线和电影院的角度看 , 档期是由发行方、院线以及放映方根据影片的上映日到下档日的时间间隔 。 从观众的角度讲 , 档期是市场上某类潜在观众有暇时间并且愿意集中看到某种类型影片的时间段(观众有时间看电影的时间段) 。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经过多年的发展 , 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结构 , 尤其是节假日有密切关系 , 久而久之 , 中国电影就形成了强烈的假期依赖症 。 于是贺岁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情人节档、清明档、端午档、七夕档等电影档期在电影市场中慢慢形成 。
“选好档期是电影票房成功的关键” 。 这句话被电影人奉为圭臬 。
从2019年-2021年数据来看 , 假日档期(元旦档、春节档、清明档、五一档、端午档、中秋档和国庆档等含休息日的节日档期)票房占比逐年提升 。 2019年 , 假日档期票房占全年票房的23% 。 到2020年 , 假日档期票房占比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 到了2021年 , 假日档期票房超过30% , 而不少工作日的票房在3000万左右徘徊 , 有些工作日的票房不足2500万 。 由此可见 , 全年票房产出进一步偏向假日档期 , 平日票房占比有所下降 。
“因为只有假期 , 大多数中国观众才能走进电影院 , 尤其是合家欢的观影 , 久而久之 , 节假日的市场表现比平日要高出好几倍 。 于是大家都去追逐五一档、国庆档等档期 , 尤其是春节档 。 ”饶曙光说 。
有媒体报道 , 从2016年开始 , 春节档就正式压倒了传统的贺岁档和暑期档 , 晋升为当今电影院线的头号档期 , 也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头等“必争之地” 。 七天假期 , 每一天10亿以上的总票房收益 , 每一个小数点的排片 , 都是寸金必争 。
在这种情况下 , 档期营销也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特色 。 “对于发行营销团队来讲 , 特殊的档期如春节档、国庆档等 , 更容易找到可以发挥的点 , 可以形成话题性 , 可以引发全民的注意力 。 ”饶曙光说 。 毕竟 , 不管是制片方、发行方还是各个院线均意识到:好的档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刺激电影市场、增加电影票房的作用 。
档期|文旅三方观察丨档期之争 能否解决中国电影的困境?
文章图片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扎堆与内耗
按照经济学理论 , 有需求就有供给 。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消费活动 , 依靠节假日的聚集 , 释放了人们庞大的消费能量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目前票房排名前十的国内电影全部来自各大档期 , 其中春节档的电影占了一半以上 。 这也导致了众多优质影片扎堆“大档期” , 以期能分得市场的一杯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