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或者说“隔代遗传”?
石一枫:对 , 就是爷爷的态度经常和孙子的态度是暗合的 。 比如爷爷爱看《长津湖》 , 孙子也爱看 , 但中间这个爸爸他特别喜欢美国大片 。 这个规律在美国没有 , 在其他国家也没有 , 只有在中国会出现这种政治伦理上的“隔辈亲” , 我觉得这是我们社会挺有意思的地方 。 咱们也没法评价它是好还是不好 , 但我就觉得这事有意思 , 然后你把这三代人连下来看 , 就有一个辩证法:下一代人永远是上一代的反面 , 但是再下一代人就又变成了第一代人的同面了 , 这很有意思 。
澎湃新闻:这能不能说明 , 时代的力量其实远远大于基因的力量?
石一枫:也可以这么理解 , 我想这个事应该还是社会气氛形成的 。 因为爷爷那一代生活在1950年代 , 当时的社会气氛塑造了他的人格 。 爸爸的青春时代可能“文革”刚刚结束 , 进入改革开放 , 然后这个时代气氛塑造了他的人格 。 到了孙子这一代 , 中国的某些城市已经相对富足安定了 , 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又开始起来了 。 我觉得人格其实是我们的社会气氛决定的 , 包括那豆他们家也是 , 爷爷是一个很有集体主义精神的人 , 那豆虽然混得不大好 , 不属于任何一个集体 , 但他其实挺愿意为别人做事 , 只有爸爸比较自私 , 那代人觉得自己被剥夺了 , 被欺骗了 , 所以变得很自私 , 这往往是时代经历导致的吧 。 我觉得人可能还真是在青春时代形成了自己对生活和时代的看法 。
澎湃新闻:你会如何看待个人和时代的关系呢?如果时代的影响巨大且不可避免 , 你认为身处其中的个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石一枫:我觉得如果谈“个人改变时代” , 或者是乔布斯那种“change the world” , 这对普通人来说基本不可能 。 你为什么是小人物 , 就是因为你不能改变时代 ,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 大家或许都要认这一点 。 但我觉得也有一些比较恒定的个人原则 , 比如在中国人的伦理或者说整个人类的伦理里 , 我们讲为别人考虑 , 我们讲敬业 , 我们讲寻找个人价值 。 这些是个人能够做到的事儿 , 就是当时代有了明显的转向时 , 如果个人能够坚守长期以来人类普遍的伦理和价值 , 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 对小人物而言就已经很可贵了 。
文章图片
《漂洋过海来送你》首发于《十月》长篇小说专号2021年第五期 。
澎湃新闻:这篇小说其实也一直在讨论“活法” , 但其中的思考不仅体现在纵向的代际之间 , 也体现在不同阶层、地域的同代人之间 。 比如同样是年轻人 , 那豆这样的“老北京”能混着过 , 从湖南来的打工姑娘得同时打两份工;那豆自诩“北京人啥没见过” , 但其实远不如海外劳工对这个世界有见识与胆识 。 横纵向的比较会让这个小说的视野是打开的 , 比以前有更广阔的感觉 。
石一枫:我觉得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 , 也是贯彻的一个很经典的写法——狄更斯的写法 。 我不必讳言 , 像《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那种小说 , 它们都是通过一个串联的人物 , 把各种阶层、身份和性格的人都放到一个时代熔炉里 , 或者放在一个容器里 , 让他们互动和对望 。 我觉得狄更斯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 如果我们写长篇小说 , 就是希望写得相对复杂 , 相对广阔 , 那么这个复杂和广阔的地方在哪呢?我觉得狄更斯的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 还真是要向经典小说学习吧 。
- 王朔|专访|石一枫:文学的精神就是反内卷(下)
- 书店|这家书店,守住胡同里的书香味
- 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 蔡金花|艺术家蔡金花:海南卫视第1收藏专访
- 史铁生|史铁生:故乡的胡同
- 术语|全球连线|(独家专访)如何“翻译”中国?
- 邱雁芳|人间烟火丨“如意杯”金奖获得者邱雁芳专访
- 隶书|新时代文艺家专访——书法家黄日华先生作品欣赏
- 刘俊宇|签约作家专访‖刘俊宇:在艺术与文学的路上坚定前行
- 中国|专访《2022清明奇妙游》总导演:诗意满满还原宋风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