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生在北京、长在部队大院儿的“70后”作家 , 石一枫曾坦言自己深受老舍和王朔两代“京味”作家的影响 。 因为与王朔相似的成长背景和语言风格 , 在很多场合 , 他都会被问到有关王朔的问题 。
但石一枫并不介意 , 也不焦虑 。 在他看来 , 大家都在书写各自所处的那个时代 , 都通过北京 , 去感受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变化着的世道人心 。 后来人绕不过老舍与王朔 , 那是因为人家确实写得好 , 确实捕捉到了时代的“魂” 。 但是 , 王朔写不了老舍那个时代 , 老舍也写不了王朔那个时代 , 他自己也有身处其中的 , 有许多人和故事可讲的时代 。
于是 , 在2018年的《借命而生》、2020年的《玫瑰开满了麦子店》之后 , 石一枫又在他的文学版图里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漂洋过海来送你》 。 小说首发于《十月》长篇小说专号2021年第五期 , 刚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 , 《漂洋过海来送你》讲述了三户人家“抱错骨灰盒”的故事 。 一户来自北京胡同 , 去世的那姓爷爷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一户身处上层社会 , 去世的老太太是个老革命 , 但她很会赚钱的儿子带着孙子去了美国;还有一户是一个海外劳工 ,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 那姓爷爷的孙子那豆和爷爷有着很深的感情 , 他无论如何也想换回爷爷的骨灰盒 , 于是漂洋过海去了美国 , 历经种种 , 听闻了另外两个骨灰盒背后的故事 , 也终于让逝去的人回到了他们要去的地方 。
石一枫虽然一直在北京生活 , 但从没住过胡同 , 工作后才得以在日常时光走进胡同人的生活空间 。 这是他第一次写胡同里的北京人 , 写传统京味文学意义上的胡同生活 。 小说从2020年开始写 , 这一次 , 他脑海中先冒出来的不是人物 , 也不是情节 , 而是一种传统京味小说的叙述调子 , 或者说是一种情境与气氛 。
“北京的作家基本上还是有一种情结 , 愿意写写最传统的老北京人 , 老舍时代的北京人 。 ”近日 , 石一枫就新作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专访 。 因篇幅关系 , 专访分为上、下两篇 。 在上篇中 , 他谈到了新作的由来与构想、京味小说的传统与延续、中国家庭价值观的“隔代遗传”;在下篇中 , 他从自身写作的变化谈起他对这个时代的感受与发现 , 以及他的小说方法与文学观 。
此为下篇 。
文章图片
石一枫
在文学的世界里 , 体贴更多的人心
澎湃新闻:对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有什么考虑?似乎从《借命而生》开始 , 包括后来的《玫瑰开满了麦子店》《漂洋过海来送你》都是用第三人称展开叙事 , 《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等前作中常出现的那个带有石一枫特质的观察者消失了 , 这种写法会要求你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物更体贴吗?
石一枫:对 。 就我个人来说 , 我挺羡慕有的作家一上来就能写第三人称 , 而且写得挺鲜活的 , 这可能还真是一种天分 。 然后我有一个特点 , 就是很长一段时间是通过“我”来叙事 。 我应该是属于写作时叙述者声音相对强的作家 , 然后有一个“我”之后 , 小说会比较顺畅 , 角度处理得也比较好 。 写《世间已无陈金芳》和《地球之眼》的时候 , 我用的是“我” , 甚至《漂洋过海来送你》之后我正在写的新东西 , 又开始用“我” 。 我用“我”能够写得比较真切 , 叙事也更从容 。
- 胡同|专访|石一枫:我们这个时代的辩证法(上)
- 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 蔡金花|艺术家蔡金花:海南卫视第1收藏专访
- 术语|全球连线|(独家专访)如何“翻译”中国?
- 邱雁芳|人间烟火丨“如意杯”金奖获得者邱雁芳专访
- 隶书|新时代文艺家专访——书法家黄日华先生作品欣赏
- 刘俊宇|签约作家专访‖刘俊宇:在艺术与文学的路上坚定前行
- 中国|专访《2022清明奇妙游》总导演:诗意满满还原宋风雅集
- |专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三星堆和皮洛遗址历史意义重大
- |专访|八旬奶奶回忆60年婚姻故事,《我本芬芳》新书线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