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西风吹梦无踪|张继青和华文漪


|甚西风吹梦无踪|张继青和华文漪
本文图片

前几天听单雯的曲子 , 刚好听到《牡丹亭 离魂》的【集贤宾】一支 , 忽然就想起之前看张继青的一次清唱 , 那已经是张晚年的唱 , 也是这支 , 录像极不清晰 , 但咬字特别清 , 在咬与放之间 , 如猫戏鼠 , 是活的 , 尽在掌握 。 单雯是张继青的学生 , 咬字上把老师嗲的劲头发挥得特别鲜明 , 演《离魂》 , 看她饱满圆润 , 清纯如花 , 这样青春的杜丽娘 , 怎忍心看她死去?《离魂》实在是不适合喷薄的青年人演啊 。
余生也晚 , 仅看过张继青两次现场 。 一次是2012年11月17日 , 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 , 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 , 约聚了南北十几位昆曲老艺术家 。 北大与昆曲的渊源自不必说 , 二者连理演绎的是文化与艺术的“游园惊梦” 。 因此 , 在北大 , 雅集之趣之味之美 , 更甚于彩唱一出大戏 。 再加上 , 是这些艺术家们的演出 , 更是百般滋味 。 这实在是应该感谢商业的好处 , 这完全是一次商业演出 。 侯少奎、汪世瑜、梁谷音、岳美缇、张洵澎、计镇华、张静娴、石小梅 , 好像没到现场的只有蔡正仁 , 还放了一段他的视频(好像是与现场的王芳合作了《小宴》 , 已记不清了) 。
如此盛况 , 自然不会没有张继青 。 按照戏曲界的规矩 , 无论从年龄还是艺术 , 张继青和侯少奎自然是稍重一些 。
这场演出 , 有一个插曲 , 就是“于丹被轰” , 她本来想代表观众……在这些老艺术家演出后要谈几句 , 然后被台下观众“嘘”下去了 , 观众一定觉得被她代表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吧 , 于确实挺大胆 。 现在没准会有人问 , 于丹是谁?十年倏忽 。
|甚西风吹梦无踪|张继青和华文漪
本文图片

说回这次演出 。 其实 , 看戏 , 少儿有少儿的好 , 老人有老人的好 , 青年有青年的好 。 若非要同台对比 , 戏曲的规律是老少皆可欺中年 , 恰是正当年龄的演员最怕与少儿、老人同台 , 少儿的稚气就先赢三分 , 老人的韵到、味到、神到 , 没有时间的历练 , 青年人是修不来的 。 所以 , 这场老艺术家的演出 , 有的是要享其神韵 , 而忽其音质 , 方可沉浸其中 , 沉浸其美的 。 奔赴现场 , 形式感是不可否认的 , 它不只是“我来过”的虚荣心 , 它就是艺术的一部分 。
这是第一次看张继青的现场 。 因为是雅集 , 老艺术家大都是清唱 , 每个演员的本我显著不同 。 张继青真就是一位干净利落慈祥的老奶奶 。 看她的传记《青出于兰——张继青昆曲五十五年》和一些写她的文章 , 张继青从年轻到年老无不是邻家气质 , 从小妹到嫂嫂 , 从阿姨到奶奶 。 但她一开口 , 便气质飞腾了 , 已不是原本的那个她了 。 后来看她的折子戏 , 果真有人神瞬息转变之感 。 张继青的这种台下质朴无华、台上荣光四射的反差美 , 恰是中国戏曲演员应有的艺术特征 , 是与中国戏曲艺术虚拟性、写意性、程式化等艺术特征紧密相连的 。 返璞归真、如入化境方算得真正的戏曲艺术家 。
张继青与“张三梦”紧密地贴在一起 , 用她自己的话 , “传”字辈的老师给了她饭 , “一碗饭是沈传芷老师给我的《痴梦》 , 一碗饭就是姚传芗老师给我的《寻梦》” 。 昆曲观众在欣赏张继青的同时 , 确应感谢沈传芷、姚传芗、朱传茗等“传”字辈的艺人们 。 现在张继青被奉为大师、宗师 , 大概也不为过 , 这两出戏 , 在昆曲舞台上可能再无超越 , 这便是她能代表一个昆曲艺术时代的高峰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