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释迦牟尼悟出的真理

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释迦摩尼的思想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 。至于至高真理这种说法,恐怕是现在的一种说法,并不能够确切的涵盖释迦摩尼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 。
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回答 。一个是历史层面的回答,一个是宗教层面的回答 。
先看历史层面的回答 。这实际上就要回归到真实的释迦摩尼本身,去探求释迦摩尼自身的思想 。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是非常难做的 。原因非常简单,对于释迦摩尼的真实历史形象,现在是没有办法进行完整的考察的 。其实就连释迦摩尼究竟生活在哪个时代,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不同佛教教派的说法是不同的,前后差距可达数百年之久 。而释迦摩尼本人并没有留下一部真正意义上自我阐述的著作,现在所有的佛经都是后人的回忆,或者再创作形成的 。从这个角度上讲,释迦摩尼本人的真实思想其实并不能够完全的被发掘出来,只能说有部分思想在现存的佛经当中保存了下来 。
不过现存的佛经又有多个体系版本 。实际上分为三大类别 。分别是汉传 , 藏传和南传 。其中以汉传的篇幅最大,内容最多 。南传的内容相对较少,藏传的内容居中 。相互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异 。
就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最古老的佛经 , 应该是汉传佛教当中的杂阿含 。阿含是梵文的音译 , 其实就是历史悠久传承久远的意思 。这部分内容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藏部分相应部,大体对应 。不过由于汉传佛教对阿含经并不重视,所以没有经过系统的编辑修改,后者对经藏的编辑和删改非常明显,因此相对来说,汉传佛教的杂涵是目前被学者们普遍认为最接近初始佛经面貌的这样一本经典 。
那么最初的佛经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佛经自己的记载,释迦牟尼在生前的时候没有留下著作 。在他去世以后,由他的首座弟子迦叶主持召开了一场经典的集结 。所谓集结就是召集曾经听过释迦牟尼讲法的信徒 , 同时专人配送释迦摩尼生前讲法的内容,这些信徒根据自身的经历判断这些内容是否确实是释迦摩尼生前的讲话内容 。说到底就是一种相互认证的行为 。在这样的过程之后就形成了最早的佛经,后世也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佛经的内容进行审定,主要原因在于早期佛经是以口传的方式传送的 , 并没有留下纸质写本 。
到了后期才开始出现各类文字版本的佛经 。当然这种最原始的佛经 , 规模和篇幅不可能很大 。所以现在规模巨大的大藏经当中 , 可能也只有一小部分佛经比较好的呈现了释迦牟尼个人的本来思想 。
那么是否可以单纯通过杂阿杂来了解释迦摩尼的个人思想呢?恐怕不行 。原因很简单,虽然 。这部佛经很有可能保存了最多的早期原始佛教思想,但也不见得就能够完全体现释迦摩尼的个人思想 。毕竟现在所有的佛经都是由后世的信徒创作而成的 。所以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把纯个人思想剥离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回归到历史本源的进行真实的个人思想探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第2个层面是从宗教层面 。这个层面其实也不好操作 。原因在于佛教思想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
佛教在印度文化范围内,经历过两次重大变革 。第1次是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 。这次变革就使得佛教思想发生了内部的重大变化 。这种分类实际上就是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斗争 。上座部作为保守派,大众部作为改革派,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最后形成了宗教内部的宗派分裂格局 。两派并没有实现内部的平衡,又进一步分裂,从而使得佛教内部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宗派 。现在保存下来的宗派非常少 。南传一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上座部,但又不等于那一时期的上座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