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亚洲草原看石峁城址( 二 )


出现也里可温之类文化遗址的地理范围,西到南乌拉 , 东到阿尔泰、蒙古,南到伊朗山等北纬40°左右的低山和山麓地带,北到北哈萨克草原库斯塔奈州、北哈萨克斯坦州 , 一路到蒙古,并涵盖中亚草原一带 。在这一带中出现许多城堡表明此时草原族群间正处于彼此争斗的阶段 。在这一类遗址中,几乎未见农具,反而有很多青铜和石制的兵器,并出土了20多台完整的驾马战车,另外还有很多马具零件以及相关器物 。这一带属于用马战争流动族群的活动范围,恰好与河套地区交界,并往东跨到东蒙古草原低山地带 。
纬度相同的东北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亦发现了很多军用的石城 。夏家店下层文化奠基于红山和新乐文化上,保留了一些本地独特的面貌,但夏家店无疑是由新族群建立的古国文明 。西辽河及周遭地区发现了很多古城,形状有方形、圆形以及其他形状,常有外城与内城结构 。不过夏家店下层古城与同时期农耕地区的古城有非常明显的不同:中国农耕地区的城均是土城 , 而夏家店都是石城 。在燕北地区已发现有42余座城址,燕南另发现70处有石城的遗址 。城为堡塞区 , 主要农作和聚落区在城墙外,另有相当多的聚落没有发现石城 , 大部分位于城堡遗址以南 。遗址的密度相当高,显示红山文化的继承者是北方族群的大型集团 。
【透过亚洲草原看石峁城址】处于不同族群流动路线上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必然面对很多侵略者的袭击 。东北石城与长江流域土城的建筑,功能有所不同 。夏家店城没有农作灌溉和防水的作用,或符合苏秉琦先生定义的“原始长城”,不过徐昭峰先生指出其具有城堡作用,包含贵族居住区、军事防御、祭祀台,并有多重城墙,及半圆形的所谓“马面”建设等工程,都显示其军事防御功能很强,是近似汉代居延的要塞防御系统,“由城障、烽燧和坞堡等组成抗击匈奴的防线,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中型石城相当于城障,小型石城无疑相当于烽燧和坞堡,共同构建相互依托的防御系统 。”东北地区为何需要这种系统?无疑是因为该地在当时已经是许多族群的流动区 , 辽西社会不断地发生战争 , 又吸收同化了许多不同的人种 。
夏家店下层古国与汉代北疆建坞堡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汉代居延是大帝国边疆区域的防御设施,而夏家店先民却以此“边疆区”为全部的生活范围 , 这是生活在草原边界上的古国,自然也学到很多草原人所流传的知识(草原人流动地域很广,所以能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包括草原人最拿手的技术:战争 。
以笔者浅见,西边的也里可温和东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背景,可用于理解石峁城址属性 。
黄河上游、北游地带应也经过类似的变迁 。从时代和地带脉络背景来看,石峁所发现的石质工程不可能是一座城邦或大型聚落 。距今4500至3500年间亚洲草原出现了很多石质的军城,并亦有军城之区——战争掠夺族群在相距不远的地点、早晚几十年重修军用的工事 。因为这些族群的社会不稳,对外掠夺与互相争斗搭配,每一座军城的寿命皆不久,经常重修以扩展其功能性的范围 。在未系统性地发掘前,容易被误解为是一座大城 。学者们所提出的,所谓山头上的建设 , 显然并非是作为居住区而兴建 , 而是为袭击和防御所建的战线工事 。所谓“外城东门”可能起瞭望塔的作用 。
该地带的族群流动率高 , 在此地早晚修筑军城的族群虽可能有所变化,但生活方式却是相类的:以战争掠夺维生 。遗址中所发现的粮食不似是本地所种,遗物亦表明这些族群来往混合多元的情况,并显示他们掠夺的对象,主要是南方富裕的古文明地带 。同时,这些年轻族群亦采用包括南方以及本地带早期古老文明的技术、形象和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