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亚洲草原看石峁城址

据中国文物报: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北神木石峁调查发掘 , 发现面积大约400万平方米的石城址,尚未进行系统的发掘而将之先定为一座大城,且年代上限被视为距今4000年左右 。不过,在发掘方举办的专家座谈会上,有考古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例如高蒙河先生认为:在这400万平方米的面积中 , 可能含有时代早晚不同的工程,恐怕不宜视为同一个时期建筑的大城 。另有几位学者对此城的功能亦提出了疑问 , 认为不像是大型聚落,应该加以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石峁的工事 。李水城先生指出:“这个地区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会不会当初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对遗址功能的判断 。我们上次在神木两河流域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个规律,凡是龙山到夏代的遗址都在山头上 。到今天为止在山上生活非常不方便,有的遗址相对高差100多米,取水尤其不便 。当时的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地点来构筑他们的聚落?”4000年前河套地区地形地貌显然不会比现在更平缓,黄河北游自古以来便是支离破碎的地形,不符合先民长期定居的生活 。因此 , 李水城先生所提出的问题颇有道理:如果没有可长期定居的生活条件,如何会形成大型聚落之城?
高大伦先生进一步质疑石峁城是否具有聚落的功能,“石峁城里面沟壑纵横,似乎并不适宜居住,这个城是否也是一种特殊时期的建筑,比如战争时期的短期防御场所?”曹建恩先生将石峁城址与内蒙古军城比较,认为内蒙和陕北文化类型是一致的,并强调本地带防守技术续用到汉代,或可视为长城的萌芽 。刘斌先生同意此观点,石峁石墙顺着山势修建,“对它的研究不能套用几层城圈中间是宫殿这样的观念 。石峁城沿着山脊线修得很像长城 , 除了防御,作为通道也是很重要的 。”
此外,刘绪先生注意到,在此发现的文物中,似乎有很多是非本土制造的,包括长江流域鬶的残部等,另认为石峁遗址必需被放在世界史的脉络讨论 。其它学者也有提出,需要从跨越中国边境的角度去研究石峁城址 。水涛先生认为:“石峁的东门址单视作一个城门的话 , 体量和结构太过复杂,功能上还需要讨论 。”同时也强调,石峁遗址需要放在新疆、阿尔泰地区安德罗诺沃大文化体系去讨论 。郭物先生亦思考,石峁遗址在欧亚草原文化脉络中的位置 。
笔者赞成前文中所引学者们的看法,我们不宜采用农耕文明的古城概念来讨论石峁城址的历史意义,而需要从时代和地理脉络的背景来进行思考 。因石峁城址所在的位置属于亚洲南草原通道,所以,对该遗址的研究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关键,更加是世界古代史的重要问题,了解该遗址,对世界史的研究亦十分有贡献 。
石峁城址地处黄河流域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带(后文称为“北游”),其地处黄河“几”字形大转弯的中间 , 纬度达到40°左右 , 位置相当偏北,经过黄河要道,往西南可通到黄河上游早期的黍作区,往东南可通到三门峡——即中原宽阔肥沃的农耕文明区域的西北大门 。距今4000年前后,与气候变冷及干旱同时,在西北地区发生了非常大的族群变迁,造成早期彩陶黍作文化的消散 。黄河中游新来的族群越来越发展起游牧和战争的生活方式 。
石峁城址紧邻黄河北游的河套地区,该地区是亚洲草原丘陵地带的通道,大约从距今4400年之后,从里海到渤海及日本海,在这一通道上出现了甚多中、小型城池,均属于为军事用途而建造的城,是掠夺族群的城邦:西以也里可温(Arkaim)文明为代表 , 东以夏家店下层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