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因为上海疫情,我在阳台种满了水培蔬菜……

喜欢种菜的壹读君|鱼丸
最近很多人都emo了 , 因为上海疫情 。
每天早上睡醒 , 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新增了多少病例;闲暇时刷朋友圈 , 发现一堆朋友分享的上海人生活现状有多艰难;偶尔看看知乎、微博 , 也是坏消息遍地……
然后整个人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 , 甚至感觉自己有了抑郁倾向 。
不止情绪有了变化 , 人们还行动了起来 。
一口气囤一个月的口粮都属于基础操作;买大冰柜、冰箱的也大有人在 , 冰柜、冰箱的销量直接指数爆炸级增长 , 跟双十一差不多;更“高阶”的玩家开始研究水培蔬菜 , 就怕有一天断粮……
情绪|因为上海疫情,我在阳台种满了水培蔬菜……
本文图片

咱就是说 , 感觉整个人都有点魔怔了 , 感觉当年高考前都没这么焦虑过 。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如何应对?
太会共情的人都不好过
看到他人的遭遇 , 自己也很难过 。
在心理学上 , 这种对一个刺激或刺激者做出替代性反应的情况被称为共情 。 简单地说就是 , 共情就等于乐他人之乐 , 忧他人之忧 。
在一定范围内 , 共情能力强是好事 , 你能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但一旦超过某个界限 , 共情能力过强就会变成一个负担 , 甚至可能出现替代性创伤:
明明经历灾难性事件的不是你 , 你只是看到或听到了相关消息 , 但你却真切地出现了创伤反应和身心困扰 。
拿这次的上海疫情来说 , 有的人虽然自己生活大体正常 , 但看到因疫情吃也吃不好 , 药也断了的人 , 会自己难过得睡不着 , 吃不香 , 每天丧里丧气 。
这些事情明明“与我无关” , 我却无法置身事外 。
关于为什么有的人共情能力这么强 , 学者们也进行了研究 。
心理学家Melchers和同事们对强共情能力人群进行了研究 , 他们发现 , 在影响共情能力的因素中 , 超过50%的因素都可以用遗传解释 。 Tomoda等人则发现 , 情绪共情能力强的人 , 大脑的脑岛附近灰质比常人更多 。
也就是说 , 共情能力太强 , 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
当然 , 后天因素也不可忽视 。
心理学家发现 , 在危险性环境和批评性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 更可能是情绪高度敏感的 。 危险性环境指照料者(通常是父母)的情绪极不稳定且难以预测 , 孩子常常处于持续的惊恐、焦虑状态 , 批评性环境比较好理解 , 就是照料者经常批评、惩罚孩子 , 而非鼓励 。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 难以意识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别人的情绪有时和自己并不相关 , 他们之所以那样 , 不是自己造成的 。 换到本次疫情就是:现在的情况并不是我造成的 , 我无需为此感到如此愧疚、难过 。 (我们的本意并非教大家冷漠 , 只是说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 )
接下来说说如何应对 。
首先 , 戳破共情气泡 , 明确自己的情绪来源 。 比如 , 面对父母、兄弟姐妹、密友的痛苦 , 不要急着和对方一起难过 , 先搞搞清楚 , 他们的痛苦是我造成的吗?这有点像叫醒做梦的人 , 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共情的情绪旋涡 , 是挣脱出来的第一步 。
然后 , 说服自己 , 我可以理解对方 , 但无法替他痛苦 , 更难以拯救别人 。 设立健康的边界感 , 退回自己的情绪圈内 , 做自己能做的、该做的就好 。
想开点 , 咱又不是内裤外穿的超人 , 救不了全世界 。
照顾好自己 , 就是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了 。
太过焦虑怎么办
除了超强共情党 , 还有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