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特别是清末民初书法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高峰之一 , 其最大的代表成就就是金石考据所导致的碑学理论的提出 , 以及在实践上的创造 , 开辟了传统帖学之外的另一条书法系统 。
就像颜真卿所创造的独特的书法美学范式 , 成为了与二王系统并行发展的另一条审美主线一样 , 其意义是里程碑式的 。有清一代涌现了众多碑学书法大家 , 几乎所有的碑学大家都以颜体书法为主要根基 , 进行碑学创新实践和“碑帖融合” 。 清代自傅山始颜体书系进入一个高潮 , 在这些书家皆为颜体书系增添了新鲜的内涵 。 让我们来看看清代以颜体书法为根基的相关书家:傅山
本文图片
傅山《竹雨茶烟联》轴 纸本 225×44cm×2 山西晋祠博物馆藏
在清初有极大影响的遗民书家傅山(1607—1684) , 虽然书法狂放不拘 , 拒绝细节处的描摹移形 , 但可见颜体鲜明的风骨 。
从人格精神至书法都身体力行地继承鲁公风范 , 在其自述学书经历时说到:“最后写鲁公《家庙》 , 略得其支离 。 又溯而临《争座》 , 颇欲似之 。 至于其著名的“四宁四毋”说更是与颜书气质一脉相承 。处在帖学碑学转换时期的“扬州八怪” , 书法最具创新鲜明个性的金农、郑燮二人 , 也具有明显的颜氏家法 。 金农
本文图片
金农(1687—1763)的楷书初学颜真卿 , 以拙厚朴茂为特点 , 其行书用笔平直钝厚 , 朴实无华 , 字形欹正错落 , 聚散有致 。 郑燮
本文图片
郑燮(1693—1765)书法融篆、隶、楷、行各体于一炉 , 面目奇异 , 于宋代苏轼、黄庭坚两家得力尤多 , 而苏轼、黄庭坚皆属颜体书法一系 。
刘墉
本文图片
虽然史称“集帖学之成”(康有为语)的刘墉(1719—1804)治帖学始于赵、董 , 然其行书的宽厚、丰肥 , 则无疑更多地得之于颜真卿 。 其筋骨沉着内含 , 最能体现“绵里裹铁”的妙用风格 。 梁同书
本文图片
梁同书(1723—1815)擅长行楷 , 最初学习颜、柳笔法 , 中年则用米芾之法 , 晚年入变化自然之境 , 负盛名60年而不衰 。 翁方纲
本文图片
翁方纲(1733—1818)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合称为“四大书法家” 。 他的书法 , 初学颜真卿 , 继而转习欧阳询 。 钱沣
本文图片
钱沣(1740—1795)学颜 , 在楷书上臻形神之妙 , 被人誉为“鲁公后一人” , 其行书也自一派颜骨 , 钱沣以颜之刚健为基 , 力追雄奇苍朴之风 , 在“阳刚之气”上有光大颜体行书之势 。 伊秉绶
本文图片
伊秉绶(1754—1815)以颜真卿楷法入隶 , 行书又融其隶法 , 以直率之篆籀笔法直入鲁公堂奥 。 伊秉绶对颜真卿的行书情有独钟 , 并别有会心地专学其《刘中使帖》一路笔法 , 并将颜真卿与李东阳结合起来 , 摸索出点画瘦细紧结、体势疏朗流动的奇特面目 。 何绍基
- 饵料|这种调漂公认最科学,双钩在水底的状态也最多,钓鱼人必学技巧
- |村民花7万收买守墓人,随后疯狂盗宝,8件玉俑却只卖400万白菜价
- 宠儿|非洲为何近年来成为世界文学宠儿?
- |海边长大的姑娘,住进成都崇州山间木屋:把山野生活装进400多张水彩画
- |叱咤于街中:在新千禧年来临之际
- 翡翠|顶明料太少见了
- |五十年来难得的闺门旦,“昆剧的女儿”华文漪走了
- 连体裤|苏麟:公认最“懒”诗人,为求职写诗,只有2句却成为千古佳作
- 百子图|400年前的百子图,放大20倍看孩子们玩的啥?
- |金世遗最厉害的弟子,中原武林公认的天下第一,却栽在徒弟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