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协作到文化交流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渤海国与日本为何外交

在中国历代王朝的长河中,历代君主对于王朝巩固进行的方式及手段数不胜数 。而最能够体现出国力的便是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能够表现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强盛,文化繁盛 。根据史料记载,自秦汉开始,中国便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东至朝鲜半岛与日本,西至欧洲非洲 。中国外交对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军事协作到文化交流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渤海国与日本为何外交

文章插图
一、“震”渤海国与“奈良”日本 , 初建国的渤海国外交太平盛世的日本,关系紧张使得“外交”迫在眉睫渤海国,又称“震”国,建立于公元698年 ,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祉H族为主导的政权,国民多为祉H人与高句丽人 。又被称作“海东盛国” 。首都为上京龙泉府 , 位于现在的宁安市渤海 。于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历时229年 。
公元668年,唐王朝一举扫灭了700年历史的政权——高句丽,而部落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拒不受唐王朝之命,武则天则命大将军李楷固与中郎将索仇斩杀乞四比羽,次年乞乞仲象病逝 。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击败李楷固并且兼并了乞四比羽的部落众人,建国自号震国王 。
后世所称“渤海国”的前身实则为“震国”,后被唐王朝册封为渤海郡王,进而成为了渤海国 。
公元713年唐王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后 , 新罗深感渤海对于自身的威胁并在北境修筑军事防线 , 使其与渤海关系恶化 。与渤海粟末祉H同属祉H民族的北方黑水祉H与渤海关系时有冲突 , 也是威胁渤海国社会安全的一部分 。
在震国真正成为渤海国时 , 与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进入了文化大进步的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天皇迁都至平城京,也就是现在的奈良 。奈良时代的天皇主张重农耕、奖垦荒、修水利,社会经济以及劳动力得到极大地提升 。同时,由于唐王朝文化盛极,其佛教兴盛,建筑特色,绘画雕刻以及乐舞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
军事协作到文化交流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渤海国与日本为何外交

文章插图
奈良时代是日本社会处于太平盛世的时代 , 但其中也是暗流涌动 。对后世的弊端便是班田制无法顺利的实施 。贵族阶级意图扩大私有土地,不断垦田,使农民不堪重担 , 无法继续生活下去,进而导致农民大量流失,成为贼寇,社会动荡不安 。
所以,正因为渤海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想要对日本进行军事请求做出了外交的举措 。
二、渤海国外交日本 , 主要依托社会环境、大国意识、文化及生产力三大方向渤海高王大祚荣之子,渤海国的第二代君王大武艺与公元718年即位 。
“册立其嫡子桂娄郡王大武艺 , 袭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
大武艺始终具有摆脱唐王朝的野心 。想要从渤海郡国改变成为渤海王国割据自立的妄想始终没有削减过 。不仅对唐王朝的指令置之不理,更是对唐王朝直接做出了不敬之举 。唐王朝对黑水祉H进行册封,大武艺深感威胁,并要求其弟大门艺讨伐黑水部 。大门艺为亲唐派拒绝讨伐 , 遂大武艺决裂大门艺,之后大门艺投奔唐,受到唐王朝庇护,渤海便与唐交恶 。
军事协作到文化交流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渤海国与日本为何外交

文章插图
大武艺对内强化君主统治,对外开疆扩土,使临近的新罗倍感威胁,并在北境修筑长城抵御渤海国 。渤海无法与其合作和唐王朝分庭抗礼 , 于是把目标投向了隔海的日本,公元727年,大武艺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带去国书,试图建立合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