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薛涛如何制笺

□刘仁庆/文
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峨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 她不仅在文学上有突出成就 , 还是古代手抄加工纸的研制者之一 , 其染制的“中国红”短笺 , 被后人尊称“薛涛笺” 。 在世界造纸史上 , 以“一人一纸”而闻名的女性 , 除了薛涛 , 再也找不到第二人 。
诗书画融于一纸
元和二年(807年) , 薛涛脱乐籍 , 隐居成都西郊浣花溪 。 她自制深红色小彩笺“浣花笺” , 用以写诗赠友 , 引起轰动 , 后世称为“薛涛笺” 。 四川原来盛产麻纸 , 但唐人写诗送人忌用白纸 , 而薛涛性喜红色 , 相传她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 , 这种纸色彩斑斓 , 精致玲珑 , 又称“松花笺” 。 薛涛的独创 , 李商隐称赞:“浣花笺纸桃花色 , 好好题诗咏玉钩 。 ”韦庄在《浣花集·乞彩笺歌》诗中称赞:“浣花溪上如花客 , 绿闇红藏人不识 。 留得溪头瑟瑟波 , 泼成纸上猩红色 。 ”
然而“薛涛笺”到底什么样子 , 史书并没有具体的描绘 。 首先是究竟有多大?唐时一般纸的幅面为直高25-29厘米 , 横长42-52厘米 , 但写诗仍嫌过大 , 裁成约16开大小比较合适 。 这也符合《太平寰宇记》中所说“(薛涛笺)短而狭 , 才容八行(字)” 。
如果只是把大红纸改裁成为小纸 , 也用不着另外取名 。 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薛涛笺其美在色 。 ”“薛涛笺”的特色应是红色笺上有画 , 而画很可能出自薛涛本人之手(手绘或雕版印花) , 薛涛可谓融诗、书、画于一纸的创作者 。 郭沫若1949年曾有题诗:“画上题诗非作俑 , 古来薛涛曾利用 。 画者倭人不必悲 , 当忆枝头宿鸾凤 。 心如不甘谓我狂 , 藉尔摧残帝国梦 。 ”
令人不解的是 , 为什么自唐代以降 , 诸多介绍“薛涛笺”的文章只字不提笺上有画?笔者认为:唐代文人墨客注重的是诗句 , 加上刻印上的衬画线条较浅 , 或者手绘的花纹较细 , 而纸面的红色十分突出 , 把画面掩盖得不甚清晰 , 因此被忽略了 。 根据文献记载 , 自宋代至明清 , 历代皆有薛涛笺仿制品 , 以皮纸或宣纸为原纸 , 或浸红色染液后干燥而成 , 印有隐花或手绘花样 。
木芙蓉为料 井水造纸
成都在唐代是重要的纸产地 , 浣花溪一带历来是成都的造纸中心 。 浣花溪周围盛产竹、麻、椿、桑、木芙蓉等植物 , 取材容易;浣花溪的水质清澈 , 有利于造纸制笺;且浣花溪直通锦江 , 水路交通运输方便 。 成都地处平原气候温润潮湿 , 植物生长茂盛 。 薛涛就地取材 , 不用麻(或麻纸) , 而用木芙蓉(韧皮纤维)造纸 , 原纸越白匀 , 染色越鲜明 。 《天工开物》说:“(薛涛笺)以芙蓉皮为料 , 煮糜 , 入芙蓉花末汁 。 ”从采集植物原料 , 到监制蒸煮制浆、抄纸加色 , 薛涛采用蒸煮、洗浆、漂白、打浆、调制色、捞纸、晾干、裁纸等一系列制浆抄纸工艺 , 最后生产出了浣花笺 。
薛涛所用的泡料、洗浆之水 , 先期用溪水;后期可能用的是距锦江不远的井水 。 据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称:“每岁三月三日汲此井水 , 造(纸)24幅 , 入贡16幅 , 余者留存” 。 今天 , 望江楼公园茂林修竹中还保存有“薛涛井” , 即为明藩取水仿制薛涛笺的故地 。 因江水透过沙层滤过进入井中 , 故井水的清洁度优于江水 , 利用井水造纸也是薛涛的一个创举 。
许多文献中指出 , “薛涛笺”是猩红色或(浅)红色 , 但笔者认为“薛涛笺”应是几种色纸的统称 , 既有单一的深红色纸——染色加工纸 , 也有具有图案的浅红色纸——艺术加工纸 。 二者加工手续前简后繁 , 加工成本有高有低 , 因此前者制作的数量多 , 后者数量少 , 只有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少数人获得了薛涛的优待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