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我和我的海南丨“猿”于青山( 三 )


4年前 , “树神”成了网红 , 被评为中国最美古树 。 当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 , 当79岁的杨秀森再次站在这株已安然度过2600余年漫长生命的“树神”面前时 , 一切如故 , 却又截然不同——人们开始懂得欣赏雨林之美 , 雨林的价值也不再是林木采伐 。
雨林的价值是什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尖峰岭分局护林员苏红华想知道 。 所以 , 过去20余年间 , 他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五花八门的培训学习班 , 包括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培训、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海南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方法培训等 , 将有关热带雨林的每一个“知识点”烂熟于心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科研生产科工作人员梁宜文想知道 。 所以 , 他花了3个月时间把《海南植物志》完完整整誊抄了一遍 , 一边护林一边跟着各地专家学者“偷师学艺” , 几乎耗费了十多年时间 , 将吊罗山2116种维管植物的科属形态特征统统印在了脑子里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护林员符惠全想知道 。 所以 , 10年巡山护林 , 他坚持边护边学 , 不仅能准确识别出管护辖区内的300余种动物、300余种植物 , 甚至不看鸟的模样 , 光听叫声 , 也能辨别出至少七八十种鸟 。
山林草木 , 鸟兽虫鱼 , 以及充足的雨水、清新的空气、舒适的气候 。 在他们看来 , 雨林里的每一种生物 , 都有各自的奥妙之处 。 而形态万千的生物多样性 , 正是雨林的价值所在 。
过去3年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至少发现28个新物种 ,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 这片约占海南岛1/8陆域面积的茂密雨林至少已发现28个新成员 , 包括9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和13个大型真菌新种 。
【杨秀|我和我的海南丨“猿”于青山】“山人”相认
1月24日 , 天色未亮 。 杨先珊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 , 从霸王岭镇区出发赶往山上的驻点 。
一路上 , 沟壑交错 , 坡陡谷深 , 覆盖着枯叶的泥土与石头间不时伸出缠脚绊腿的藤蔓 。 几人却健步如飞 , 仿佛脚下的坑洼泥泞统统不存在 。 他们仰起头 , 竖着耳朵 , 四处张望 , 直到一声如口哨般的清亮长音如期响起 。
追着声音一路跑 , 至葵叶岗瀑布沟 , 几个或黑或黄的身影突然从头顶快速掠过 。
“看到了!”有人举起望远镜 , 神情兴奋又夹杂着几丝紧张 。 一台台望远镜纷纷举起 , 对准同一个方向——那是一棵笔管榕树 , 树上 , 一只海南长臂猿雌猿正为小仔挠头 。
就在不久前 , 他们才发现这只雌猿长胖了 , 胖的不是脸 , 不是全身 , 而是肚子 。 这次再瞧 , 雌猿的胖圆肚子没了 , 显然 , 长臂猿又添新仔了!
一行人兴奋得差点喊了出来 , 但担心雌猿受惊 , 不敢靠得太近 , 只能隔得远远的 , 轻轻按下快门 。
海南长臂猿是什么?
10岁前 , 杨先珊的父母每次出门进山时 , 都会“吓唬”他和弟弟妹妹:不要离开院子 , 不要跑远 , 不然“山人”会把你们抓走 , 最喜欢吃小孩的心 。
父母嘴中的此“山人” , 说的就是海南长臂猿 。
等到1996年 , 杨先珊成了彼“山人” , 才知道这种移动速度每秒可达3米的树栖动物 , 不仅不“吃人” , 反而怕极了人——由于人类的盗猎和对热带雨林的破坏 , 猿群数量一度骤减至个位数 。
见人就跑 , 速度极快 , 加上数量稀少 , 要想监测到它们谈何容易!
唯一的办法 , 是在猿群发出鸣叫时 , 寻声定位 。
凌晨6点 , 通常是每天第一声猿鸣响起的时候 。 听到林子里发出“呜”的一声 , 杨先珊和同事们便要背着相机、录音机、望远镜和干粮 , 手脚并用 , 追着猿声一路狂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