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肖澜X张英:《心居》中都是好人,只是分寸的把握不同丨凤凰书评( 三 )


滕肖澜:完全亲身经历的部分并不是非常多 。 可能会看到周围人的生活 , 或者说是平时生活中某一个点触动了我……一般都是这样的 , 并不是说这个是我的亲身经历 , 也不是说是身边人的经历 。
写到《心居》中的施源时 , 有一点感同身受 。 我本身也是知青子女 , 我父母早期是到外地去 , 我小时候在上海外婆家长大 , 但他的境遇跟我不太一样 , 他比我惨很多 , 但我能体会到他和父母迫切想要回到上海的心情 , 这是感同身受的部分 。 相比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说 , 他对这个城市多了一份若即若离的感情成分在 。 我写到施源时 , 我自己会特别心酸 , 包括剧本里讲到他为了回上海 , 怎样努力地读书 , 希望能够考回上海 , 最后因为他母亲的误操作 , 真的是无意的、非常悲剧的误操作 , 导致他不能回上海 。 写到这些 , 我多少会有一点点感同身受 。 我们这一批知青子女 , 也感受到我们父辈那一代从上海离开 , 到外地去 , 迫切希望叶落归根的感觉 。 如果说 , 《心居》中有哪些是我自己的个人情感 , 可能就偏向于施源这部分 。
张 英:你在《心居》中写顾清俞和冯晓琴她们之间的矛盾 , 戏剧张力还是比较充分的 , 你是如何把握这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的?她们俩的关系微妙 , 既不完全敌对 , 又不完全亲密 , 怎么才能呈现好?
滕肖澜:这个剧是双女主 , 乍一看她们天然敌对——冯晓琴是一个外地的媳妇 , 非常能干 , 落在顾清俞的眼里 , 这个弟媳妇好像特别能干、想法特别多 。 我希望不止她们两个 , 剧中所有人物 , 我希望他们都不是为了冲突而冲突 。
每一个人物的构置 , 特别是在这种家庭剧里 , 如果有一个人特别会挑事 , 那么所有冲突都因他挑事而起 , 那我觉得不太有劲 。 比较合适的状态是每个人都只是想让自己达成心中的一种理想状态 , 为此而不停地在努力 , 我不会希望触及他人 , 侵犯他人的利益 , 这个是没有的 。 但每个人都是在想让自己过得更好的过程中 , 不可避免地跟他人产生交集 , 交集当中会有冲突 。 我觉得 , 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这样的 , 没有一个人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
|滕肖澜X张英:《心居》中都是好人,只是分寸的把握不同丨凤凰书评
本文图片

冯晓琴跟顾清俞 , 大家都是女人 , 从女人的角度 , 我觉得她们都是比较通情达理的 , 她们不是那种很闹的人 。 包括冯晓琴 , 她是外地媳妇 , 她也没有攻击性 , 她一开始真的也是想在上海好好地过日子 , 想要家里人都好好的 。 她的丈夫相对来说比较懦弱一些 , 她希望通过她的一些督促 , 可以让这个丈夫更上进 , 可以让他们的小家庭过上好日子 。
顾清俞本身对冯晓琴也没有恶意 , 这个弟媳妇很能干 , 觉得冯晓琴为了这个家、为了这个弟弟 , 付出了很多 , 她都是看在眼里的 , 所以她跟冯晓琴一开始不存在“因为你是外来媳妇 , 我要跟你过不去” , 或者冯晓琴觉得“你就是上海大姑子 , 高高在上” , 这些基本都是没有的 。 她们也是在后面一系列的事情中 , 不可避免地“事赶事” , 慢慢会有一些冲突 。 但一开始 , 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个家好 , 她们表现出来的 , 都还是通情达理的 , 甚至比较息事宁人 。 冯晓琴对顾清俞比较尊重 , 顾清俞知道冯晓琴比较强势 , 一般不跟她计较 。 这两个女主角是这样的关系 。
小说更感性 , 剧本需要理性思维
张 英:你是《心居》的小说作者 , 也是电视剧的编剧 , 从小说到电视剧 , 两种不同的创作 , 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