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课题组的成员殷宗军博士介绍 , 正因为这个原因,古生物专家都对“寻找古老海绵”兴趣浓厚,希望能从中解开动物起源的奥秘 。可惜,多年来科学家们收获甚微,鲜有新的发现 。
全球最早专家发现6亿年前海绵
没想到,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专家在贵州有了突破 。
在贵州瓮安的磷矿地层中,有着全球科学界广泛关注的瓮安生物群,为研究动物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程 , 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材料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朱茂炎研究团队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当地进行了大量的标本研究,终于取得了激动人心的进展——他们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 。
殷宗军博士表示 , 这枚名为“贵州始杯海绵”的化石很细小,只有2—3立方毫米,比一粒米还小 。最珍贵的是 , 它还是一个“三维立体化石”,专家先用化学溶蚀法将它们剥离出来,然后放在最先进的大型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光源下观察 , 在不损害化石的情况下,能够观察到标本化石的三维“亚微米尺度”的结构 。
采访人员看到,它们呈现不规则的杯状,动物的细胞组织结构也清晰易辨 。专家们都惊叹它有相当精美的细胞结构、完好的水沟系统——真是一个“完美”的原始海绵化石 。正是发现了这枚化石,让科学家们相信,6亿年前最原始的海绵已经出现了,而且海绵体动物的年龄也因此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 。
探秘海绵用“水沟”吸微生物维生
仅有半粒米大小的最原始的动物,它们会走吗 , 怎么进食,怎么生活?殷宗军博士在扫描电镜下发现,这些“海绵体动物”,其表面的扁平细胞和现代海绵表面的扁平细胞 , 无论是细胞形态还是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都十分一致 。
而化石表面不同区域覆盖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定向,细胞之间发育了数量众多的小孔,这些小孔直通有开口的腔室,和腔室一起形成了简单的“水沟系统” , 为生物体提供了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专家们说 , 种种生物学特征表明,它与现代海绵动物有明显的不同,但是总体上非常相似 。
专家们据此推测 , 6亿年前的海绵动物是不会行走的,它们固定附着在浅水区的海底,“猎食”的方式也是很原始和简单的 , 就是通过简单的水沟系统,鞭毛的运动产生水动力,靠着把吸进来的水中微生物滤食,以维持生命 。
此海绵非日常用的海绵
相关链接
海绵动物的体型从极其微小到2米长都有,常在其附着的礁石上形成薄薄的覆盖层 。海绵动物形态各异,块状、管状、分叉状、伞状、杯状、扇状……有的干脆叫不出什么形状 。它们或色泽单一或十分绚丽 。海绵动物门约有5000个物种,分为790属80科,从淡水到海生,从潮间带到深海,全世界都有分布 。
海绵动物对人有用的仅仅是海绵的骨骼,如沐浴海绵,因为海绵质纤维较软,吸收液体的能力强 , 可供沐浴及医学上吸收药液、血液或脓液等用 。其他有些种类纤维中或多或少地含有矽质骨骼,所以较硬,可用以擦机器等——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日常用的海绵 。
我们平常用来洗碗清洁、用作沙发垫子的海绵,是一种人造聚氨酯软发泡橡胶 。聚氨酯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制作各种“海绵”制品,以及避震、抗摩擦用途的弹性材料 。
- 美国发现完整剑龙骨架:死时重1600公斤
- 巴勒斯坦古城拿撒勒发现可能是耶稣长大的地方
- 澎湖水道海域发现19万年前“澎湖原人”化石
- 全球7大考古恐怖发现 希腊出土容器发现人的遗骨
- 重庆发现唐宋古城遗址 4米路宽地下有排水管网
- 考古发现千年“乌卡克公主” 肩部竟有神秘纹身
- 希腊发现疑似亚历山大大帝的墓葬
- 苏格兰1.7亿年前就曾出现“水怪”:新发现的鱼龙种群
- 西伯利亚发现早泥盆世鱼类化石 距今约4.15亿年
- 中国2014年考古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