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关于“借书”的历史( 八 )


稍有人情味的藏书家 , 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择人而借 。 首先要排除绝不能出借之人 , 钱大昕就说三种人不能借:
然世固有三等人不可借 。 不还 , 一也;污损 , 二也;妄改 , 三也 。 守先人之手泽 , 择其人而借之 , 则贤子孙之事也 。 (《十驾斋养新录》)
叶德辉《藏书十约》中亦说:
非有书互抄之友 , 不轻借抄;非其同志著书之人 , 不轻借阅 。
择人而借 , 看似合理 , 但择人的标准何在?藏书家培特拉尔卡有一天收到了老师康维内服雷的借书函 , 老师因研究急需 , 借走了两卷西塞罗 。 时间久而未归还 , 学生去探询情况 , 发现老师生活拮据 , 为了得到一顿饭的面包 , 就把书送到了当铺 。 学生希望老师告诉自己当铺的名字 , 把书赎回 , 并愿意帮助老师渡过难关 。 但老师乃绅士 , 此事令他羞愧难当 , 一定要自己赎回 。 学生也怕伤害老师的自尊心 , 就不再坚持 。 但不久之后 , 这位穷困潦倒的老师死了 , 那两卷书也不知所踪 。
写到这里 , 突然感到借书之风气也在没落 , 哪怕是借而不还的朋友也见不到几个了 。 借书与社会氛围有关 , 十九世纪借书之风甚盛 , 有人称之为那是“即使最亲近的朋友也是真正的偷书贼的十九世纪” 。 (高明《爱书·借书和偷书》)这种爱恨交加的话 , 至少说明那时人还愿意读书 。
如今 , 图书馆发达了 , 尽管大多华而不实;出版业繁荣了 , 尽管出版的垃圾太多;电子书流行了 , 尽管主要是热闹了各式阅读器的生意 。 浮躁与势利的泥沼中 , 哪还存得下读书的闲适和清雅 。
或许 , 这个时代借书人的变少 , 大概真的是因为愿意读书的人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