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读书,与高过自己的灵魂相遇( 二 )


侯磊:如今人们并不是只追求快速阅读和轻阅读 , 而是希望能在快速阅读的同时达到严肃阅读的收获 。 有挑战的阅读会引发人的思考 , 而人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提升离不开思考 , 这点人人都知道 。 因此既有收获又不费力 , 何乐而不为?这个时代需要的 , 是既能让人轻快阅读 , 又能产生些严肃思考的作品 。 这样的作品有 , 只是比较少见 。
传统社会中的逻辑 , 是知识分子教导大众学文化 。 但时代变了 , 现在的问题不是开不开书单(书单开出来可以不参考) , 而是为什么大众不相信知识分子了?未来的知识分子会受到更好的培养 , 会有更优秀的知识分子出现 , 到时大众会信服知识分子的 。 用龚自珍的诗来说:“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到时候不用再请人 , 大家都自己给自己开书单了 。
贰随着电子阅读的迅速普及 , 有人甚至指出 , 对于纸质书的认同、迷恋和收藏癖好也是一种“精神的疾病” , 媒介并不重要 , 阅读品质和阅读媒介之间并无正相关的关系 , 重要的是心灵的自由 。 对此 , 您持什么观点?
吕文浩:纸质书空间缩小、电子书风头正劲 , 这既是我们正在面对的客观现实 , 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 有一些纸质书当然是需要放在手边的 , 尤其是那些比较厚重、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 但绝大多数并不需要“占有”我们宝贵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 我们阅读的大部分书 , 完全可以用电子书取代 , 尤其是那些偶尔查一下的书 , 更没有必要都买纸本 。
李静:重要的是不要贴标签 , 不要象征化 。 我因年龄和习惯的关系 , 多是读纸质书 , 很少读电子书 。 这是因为自己的感官更接受纸质书 , 对它有故乡感 , 对电子书的阅读总是很难留下深刻的记忆;同时 , 也有更重要的原因——我对电子书缺少安全感 。
我也理解年轻人对电子书的选择 , 它的节省空间和便携相对于纸质书 , 友好和方便得多 。 但我还是建议 , 一些建造自己生命的、需要反复阅读的书——也就那么几本 , 最好有纸质的一直放在自己的居所 , 哪怕可能随时搬家 。
侯磊:媒介很重要 , 是媒介塑造了文体 。 正如是古登堡印刷的发明、明代雕版印刷的普及促进了长篇小说的发展 。 当今公号文的文风 , 已经影响到散文随笔的创作 。 而科技发展以来诞生的电影、电视、游戏、手机短视频等 , 来源于文学脚本 , 但又反哺了文学 , 因此未来还会有新媒介、新艺术 。
如果看流行一时的作品 , 不妨看电子版 , 经典作品还是需要纸张印刷 。 未来可能会发展到这样 , 流行一时的作品不用印刷 , 只有优秀作品才能被印刷出版 , 出版纸质书将是作家学者的无上荣耀 。
叁诗人瘂弦先生曾在与笔者聊天时传神地区分了竖排与横排印刷 , 说前者是让读者阅读时不断地点头 , 因为古人敬畏经典 , 敬惜字纸 , 而后者则是让读者不断地摇头 , 说明那份对文化奉若神明的虔诚感已荡然无存了 。 对这种旗帜鲜明地反对手机阅读替代严肃纸质阅读的观点 , 您如何评判?
【书单|读书,与高过自己的灵魂相遇】吕文浩:我并不排斥手机阅读这种形式 , 我认为它应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元素 , 一种有力的补充 。 但现在很多年轻人手不离机 , 因手机阅读而对严肃的纸质阅读产生了比较强的抵触感 , 这是值得忧虑的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不管是以他人限制的方式 , 还是自我约束的方式 , 缩减手机阅读时间是很有意义的 。 不过 , 对手机阅读的限制也应该是有限度的 , 我们应该让严肃阅读的内容以适合手机阅读的形式加以推送 。 我们要进军并开发这块新大陆 , 使其内容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