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货分离问题上 , 日本与美国可以说走了两个极端 。 日本铁路以客运为主 , 货运则送交海上;美国铁路却以货运为主 , 客运则从一开始就转给了公路 。 对于美国人来说 , 只有驾驶一辆小汽车 , 行驶在无边无垠的高速公路上 , 才算是得到了选择行程与时间的自由;而对于日本人来说 , 只有乘上一列电车 , 观看着沿途风景 , 才算是得到了通往各地的自由 。 在日本人看来 , 美国人过于随性和不服管束;在美国人看来 , 日本人过于死板而循规蹈矩;但如果把日本车站比作美国高速公路 , 把美国小汽车比作一节节日本车厢 , 或许很多关于“民族性”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
正如本书所言 , 日本大型城市在20世纪前期纷纷实行客货分离 。 1918年大阪站实施改造 , 将货运业务分离出去 , 也就有了后来的梅田货运站;1930年前后 , 名古屋站的货运业务也分离出去 , 形成后来的笹岛站 。 不过 , 日本客货分离最重要的建筑 , 还是本书着墨不多的东京车站(客运站、1914年竣工) 。
20世纪以前 , 东京通往外部的最主要车站是1872年建立的新桥站 , 这里距离东京市中心有两公里左右距离 , 是通往横滨的铁路起止站 。 对于明治维新初期的日本人来说 , 乘坐火车离开东京的主要目的就是去横滨港 , 再乘坐轮船前往海外 , 既然是出远门 , 那么坐个人力车走上两公里也是可以的 。
但问题是 , 东京市中心——丸之内地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 原本的新桥站难以让人满足 。 1890年 , 丸之内地区的大量土地以150万日元的价格出售给三菱财阀 , 三菱财阀热衷于附庸风雅 , 特地请来英国建筑师约赛亚-康德尔(Josiah Conder) , 沿着如今的东京站至有乐町站之间的街道建设了大量红砖房 , 鳞次栉比 , 好似伦敦金融城 , 因而也被称为“一丁伦敦” 。 丸之内的街景风貌为之一新 , 新一代白领乘坐火车的目的已经不是出远门 , 而是日常上班 , 自然感觉去新桥站坐车有点远 , 纷纷改乘路面电车 , 而新桥站也如本书所说 , “出现了与城市活动中心脱节的危险” 。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 , 日本政府决心在丸之内地区再造一座客运站 , 这也就是现代东京车站的起源 。
文章图片
日本JR线新桥站 , 1872年通车 。 图片来源:blog.goo.ne.jp
既然叫做“东京”站 , 那么这座车站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日本对内对外的国家形象 , 设计方案也几经调整 。 最初 , 日本政府聘请德国设计师弗朗茨·巴尔策(Franz Baltzer) , 他热衷于日本传统文化 , 设计方案中虽然用红砖垒砌车站主体部分 , 但车站顶盖却采用日本传统的城池与寺庙风格 。 这项设计让日本人觉得不伦不类 , 当时人就讽刺道这种方案就像“染了红毛的日式发髻”一样别扭 。
讨论过后 , 日本政府决定邀请“一丁伦敦”设计师康德尔的日本学生辰野金吾 , 复刻一座外观典雅的英式红砖房车站 。 1914年12月 , 东京车站正式落成通车 , 这座红砖房车站历经百年 , 历经火灾与轰炸的洗礼 , 一直延续至今 。 如今来到东京车站或许会有错愕感:丸之内地区早已是高楼林立 , 但这座20世纪初建成的老式车站却仍旧发出如同煤油灯般的光亮 , 时刻展现着东京这座近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 也让人感觉到什么叫做“古典即时尚” 。
从铁路专业角度讲 , 客货分离或许只是提升效率和收入的手段 , 但从理念层面来说 , 客货分离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 旅客是主动出行 , 货物是被动运输 , 人不能被当作物品来运输 。 或许人与货都要走过同一条铁路线 , 但在路线的起止点 , 人理应得到不同于货的出行体验 。
- boss直聘|暗黑系,深圳办公空间重新定义了未来的办公室
- |奖励1000元!公开征集!
- 天宫|潍坊放飞“中国空间站”风筝,设计师:能做传统风筝的人太少,需反复实验
- 马英九|公共营养师是什么?报考公共营养师的条件?
- |2元新币本周发行,空间站纪念币确定时间?航天钞正在回暖
- 香港|《声生不息》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构筑内地和香港文化交流桥梁
- 农家书屋|娄山关上的“农家书屋”:传承红色文化新空间
- 传承|【创作空间】《乡土文学》选粹:《平遥推光漆艺赋》
- 翡翠|翡翠是很珍贵的玉石,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是投资需要谨慎
- |职场中如何正确沟通,公共场合怎么摆脱怯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