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临近小说结尾 , 托乐思在校长、老师面前做了一次自我陈述 , 集中呈现了他的思考 。 托乐思感到 , “一个巨大的认识的进行 , 只会是一半在大脑的光圈里 , 另一半在黑暗的心底” , “在我心里却有着另外一个并不是用理智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的生命 。 ”如何理解托乐思这次陈述的内容?
罗炜:陷入迷惘之前的托乐思是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方式来认识世界:一个是稳固、理智、秩序井然的世界 , 另一个则是充满黑暗、秘密、血腥和惊奇的冒险世界 。 当他从光明的世界误入黑暗的冒险世界时 , 之前被他认定的那种界限消失了 , 这令他陷入迷惘 , 他之前的世界观崩塌了 。 而通过在这个黑暗世界里的一系列极端事件和情境 , 他最终体会到这两个世界的界限其实并不分明 , 而是模糊不清 , 甚至是彼此相连、一体两面 。 因为获得了这样的认识 , 托乐思最后才能够在校长和老师们面前侃侃而谈 , 不再有负罪感 , 不再迷惘 , 这说明他已经克服二元对立思维 , 已经能够在意识中将之前所认为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进行有机整合 , 也能够接受世界的两面性 。 他现在懂得 , 不是客观现实有两张面孔 , 而是他拥有观察事物的双重可能性 。 他认识到 , 正是那“不断变换着的灵魂的视角”让世界显得疑点重重 , 而世界除了理性的一面 , 还有感性的一面 , 他开始学会搭建沟通二者的桥梁 , 把感性、性和性感作为他的自我的组成部分 , 也作为他父母生活的一个必然的部分来加以接受 。
文章图片
埃贡·席勒画作
新京报:译序里提到这部作品的接受史 , 这部作品一度被视为对纳粹专制的预言 。 小说展现出的这种预言性 , 其根据是什么?
罗炜:纳粹暴政不是突然从地底下冒出来 , 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根源 。 对此学界有各种解释 , 比如德国作为“迟到的国家”在1871年俾斯麦建国之后迅猛的现代化和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不断高涨和极端化 , 比如十九世纪整个欧洲流行的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等 , 而国外穆齐尔研究界则偏向于从普鲁士军国主义、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教育制度中寻找原因 。 希特勒1889年生于奥匈帝国靠近德国边境的布劳瑙镇 , 穆齐尔1880年生于奥匈帝国南部城市克拉根福 , 两人既是国人同胞 , 又是年龄相差不大的同辈人 , 生活和成长在同一个大的国家环境和时代氛围中 。 后来纳粹身上所体现出的所有特征 , 实际上对这一代德国人都是再熟悉不过 。
不过 , 这种纳粹专制预言说仅仅只是小说众多解读中的一种 , 有其特殊的局限性 。 仅就人性本身而言 , 人性中黑暗和兽性的一面 , 其实一直是一个超越任何时代、国家和民族而永远存在的事实 , 穆齐尔对此予以承认并同时否定了启蒙以降的理性主义对人类进步所持的乐观看法 , 正如穆齐尔传记作者薄格汉所说 ,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一举打破那种以为人类本能可以被驯服、理性不可战胜的乐观神话 , 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写下的目光最为敏锐的书” 。
《三个女人》
理性与非理性的辩驳
新京报:《三个女人》中写到的三个女人(作为三个男人的某种对立面)都有一种野性、幻想性或原始感 。 似乎也因为这三个女人的这种特质 , 小说也营造出一种神秘感 , 比如山洞、梦境、病猫 。 你如何看待这些具有神秘感或象征性的因素在小说中的作用?
- |人类伟大导师,列宁思想深入人心,精选他十句格言,句句鞭辟入里
- 潮州|以阅读风气转变促思想作风转变,潮州饶平举办青年读书沙龙
- 艾尔登法环|华南理工的建筑师应聘家政,13年甲级院的设计师转行中介……
- 文学|优酷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回归:观察世间万物 闪耀思想光芒
- 大卫·奇普菲尔德|大卫·奇普菲尔德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办公大楼”
- |沃霍尔、梵高巨作亮相香港 《枪击玛丽莲(鼠尾草蓝色)》或拍出天价
- 蓝色|沃霍尔、梵高巨作亮相香港 《枪击玛丽莲(鼠尾草蓝色)》或拍出天价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深HRD教你如何克服面试不自信,这些技巧你一定要知道
- |破题、破圈、破壁:《开讲啦》让思想的声音更具穿透力
- |达尔文逝世140周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