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透过玻璃去欣赏——
北大这样上古籍课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杜 羽
“我是开书店的 。 ”几天前 , 第一次站到北京大学讲台 , 布衣书局负责人胡同开宗明义 。
胡同原本是学美术专业的 , 却爱上了古旧书 。 这20年来 , 为了经营古旧书 , 他摆过地摊 , 开过实体店 , 办过网店 , 现在又开始直播带货 , 一直都是围绕着古旧书这一行 。 看得多了、摸得多了 , 拿起一本古书 , 它属于经史子集哪一部 , 明版还是清版 , 用的皮纸还是竹纸 , 当然还有市场价 , 他都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 。
而讲台之下的60来位北大本科生 , 背过不少古诗文 , 又上了一个多月的“古文献学基础课” , 什么天头啊、地脚啊 , 什么包背装啊、蝴蝶装啊 , 已经知道了个七七八八 。 但对于古书 , 绝大多数同学只能算是“听说过、没见过” 。 摸?更是没摸过 。 教这门课的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 , 过去常带着同学们去博物馆 , 透过展柜玻璃固然能看到不少珍稀善本 , 但总是隔着一层 。 他就琢磨着 , 怎么才能让同学们更近距离地认识古书 , 他想到了胡同 。 古籍这门学问 , 需要理论 , 但也离不开实践 。 多年前 , 孙殿起、雷梦水就是从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学徒做起 , 后来成了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的 。
于是 , 胡同来了 , 带着40多种古书 。 临出家门 , 上秤一称 , 13公斤 。
“看书不是看景 , 大家要上手摸 。 ”初次面对古书 , 同学们有点小心翼翼 , 胡同招呼他们放开胆子 。
“你看 , 这本书的纸很厚 , 是高丽纸 , ‘禁拉又禁拽’ , 过去是可以用来糊窗户的 。 ”说着 , 胡同上手拽了两下这本1933年故宫博物院印行的《黄庭坚书风松阁诗》 , 果然毫发无损 。 这些古书 , 大多算不上稀世珍宝 , 但都是胡同认真挑选的 , 有雕版印刷的 , 有活字印刷的 , 有两块可以印书的雕版 , 还有一张从宋版《陈书》上散落下来的单页 , 可谓国内孤本 , 去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陈书》修订版 , 还参考了它 。
“这书页中间为什么是空的啊?”“你看那块雕版 , 可以在一张纸上印两页书 , 对折起来再装订 , 就是这样了 。 ”“文字露在外面 , 背面不印字 , 空着多浪费啊!”“这纸这么薄 , 如果两面都印字 , 可能就花了 。 ”“这本光绪二十九年刻本《时务三字经》印得不怎么样 , 但内容有意思:‘今天下 , 五大洲 。 东与西 , 两半球……’”
摸着摸着 , 聊着聊着 , 不用漆永祥太多讲解 , 不用胡同太多介绍 , 这些来自北大各个院系的同学 , 对古书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 。
和胡同一起来到北大的 , 还有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李莉 。 她带来了古籍修复全套家伙什儿 , 鬃刷、敲书锤、针锥、美工刀、镊子 , 一件件工具把讲台摆得满满当当 。 她要演示的 , 是如何制作一册线装书 。 第一步 , 烧水做糨糊 。 水一定要烧到沸腾 , 淀粉一定要选小麦淀粉 , 调制到合适的浓度 , 放到一旁冷却 。 接着 , 从裁剪书页到测量打孔 , 从粘贴封面到穿针引线 , 李莉一一示范 。 像变戏法似的 , 不一会儿 , 一册古朴、雅致的线装书就摆在了课桌上 , 同学们赞叹不已 。 用繁体字抄录至少20页古书 , 再自己动手仿制一册古籍 , 就是这门课期中考试的题目 。
【李莉|北大这样上古籍课】从读古书到摸古书、做古书 , 传统文化正以多样的形式走进大学课堂 。 不久前 ,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见诸报端 。 如何推进古籍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怎么创新?漆永祥有了更多思考 。
- |如何才肯这样的温柔
- 爱好|晚安 | 感觉青春就这样过去了,这让我感到慌张。这些年我发生了哪些变化?
- 手绘|罕见的建筑手绘线稿,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建筑师们都是这样画的
- 银行|紧急扩散!遇到这样的“防疫工作人员”,请立即拉黑!
- |李白、苏轼、孔子……古代名人事例可以这样借用,为你作文加分!
- 梁晓声|梁晓声、王亚平、苏炳添……他们是这样读书的
- 传统|梁晓声、王亚平、苏炳添……他们是这样读书的
- 病房|高级病房这样探索喜剧的边界
- 职业教育|赖神遇到透视马克?直言职业都打不出这样的操作,直接安排举报!
- 触电|你知道吗?这样钓鱼甩竿即使没碰到高压线,也可能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