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 , 农村读物出版社建成 , 先后出版了《大众物理学》《地球的面貌》《送蜜桃(唱词集)》《农民家史四部曲》等书 。 1949年的中国图书市场 , 面向农村群体的读物并不多 , 但到了1960年 , 这类图书已经达到4688种 , 125192千册 , 约占总数的1/6、印数的1/4 。
与之映照的 , 是一系列通识丛书的出版发行 , 比如《农村青年知识丛书》《政治经济学通俗丛书》《人民公社小丛书》《通俗音乐小丛书》《工农通俗文库》《工农百科知识文库》等 。 此外 , 还有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地理小丛书》《语文小丛书》等 。 这些丛书与《万有文库》已然大异其趣 , 其重点已经不是知识、思想 , 而是通识、普及 。
这些通识读物往往不会单独出现 , 它们会和广播喇叭、读报组、扫盲班、黑板报、街巷标语、戏班剧团演出、电影放映等搭配在一起 , 并往往是劳动的附属品 。
浙东余上县某群众描述 , “我们的学习 , 不是先生讲学生听 , 识几个字的死读书 , 我们还讲故事和地方新闻……另外还用各种会议活动来教学 , 如二十日晚上阿拉开了个娱乐晚会 , 备些茶点 , 先讲讲切身问题——农民的痛苦和被剥削情形 , 大家很起劲 。 再联系到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抗战无能 , 应立即改组 。 然后再唱歌、做独角戏 , 各人表演其特技 。 来参观的老婆婆、小孩子都看得眯眯笑 , 民众自动赠送香烟来参加娱乐 , 情绪很高 。 ”
在这个阶段 , 很多作家都转成了通识作者 , 如沈从文、何其芳 。 从新文学到通识读物的历程 , 串起来很多故事 。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 工农阶层和大学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 。 前者是社会结构 , 比如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 , 三线城市大发展;后者则意味着通识性的考量第一次成为最重要的考量 , 纵然它很多时候是基于工农阶层的立场 。
▌当代的通识阅读
到了当代 , 在大众层面 , 通识被一股脑接受了 , 而通识所要求的体系、品质却被忽视了 。 人人需要通识 , 但好像又不是 。 与此同时 , 如何生产通识也是一大难题 。
在今天的畅销榜单里 , 通识读物仍占有大半份额 , 但单论每本书却未必是通识读物 。 这归根结底就是 , 认知和理解通识仍未被重视 , 未被解决 。 没有通识 , 没有共享的语言 , 没有一致认可的畅销书 , 这些问题都联系在一起 , 成为这个灰色过渡时期的好命题 。
以“豆瓣2021年度读书榜单”10本最受关注图书为例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都是通识读物 。
这四种通识读物 , 正代表着当下中国读者的四种心态和情况:大学教科书般的平稳和中庸感;被打断的理性探究;封闭性的自我觉察和疗愈;百科全书式的事实调查 。
这些通识都不是新鲜的事物 , 1990年代开始就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事实 。 经过了二三十余年 , 改变的主要是内容取向 , 它更为当代 , 更关切城市生活和理性精神 。 它们勾勒出了一个画面感十足的场景:一对刚步入职场的青年情侣 , 在晚餐桌上交换着关于乌克兰局势、彼此抑郁症的意见 , 而后各自埋头做自己的工作 。 这是一个充满暧昧和悖论的时空 , 但也是充满可能和方法的时空 , 如何实现它 , 正在变得复杂 。
文化热至今 , 读者和社会的变化都很大 , 很难一概而论 。 但在如此巨大的“分裂”和多元中 , 有一个共识却一直扎根在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土壤层 , 那就是对常识 , 尤其是严肃常识的强调 。 这些常识寄生在通识读物中 , 至今仍然如此 。
- |酱肘子也是非遗?14万国风爱好者“扎堆”这里!
- 时代|今天是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是大作家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这一天同时还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诺奖得主冰岛作家拉克斯内斯等许
- 双翅|春来春又去,忽然之间,有人就觉得老了丨周末读诗
- 故事|文化永州丨程小平:读《三坊七巷》有感
- 活在当下|一看就没钱的男人,身上都有哪些真实特点?
- 谷雨|字母哥喊话德罗赞:还有2场你就要回家钓鱼了,以后记住别太嚣张
- 紫罗兰翡翠|价值6亿的昭仪之星也见光死?!甚至比不上千万级别的紫罗兰手镯
- |天航有风景,笔下有未来
- 犯错|苏炳添的书单曝光了
- 读书|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