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帕特森》:新内容,新语言,新节奏,新形式( 三 )


语言|《帕特森》:新内容,新语言,新节奏,新形式
文章图片

他花了那么长时间准备 , 就是为了找到一种新的艺术方案 。 他最终找到一种现代艺术的拼贴方式 , 将两种文体 , 诗歌段落和散文片段拼贴在一起 。 散文片段来自真实的文献 , 书信 , 地质勘查 , 旧报纸报道 , 历史、地理、经济、风俗;诗歌段落出自一个抒情声音 , 是一个人物在行动时的观看与感受的声音也是帕特森这座城市在讲述或被描述的声音 , 同时也是诗歌中隐含的洞察一切的一个沉思声音 。 历史文献性的散文片段和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诗歌段落交错 。 诗歌和散文互相补充 。 散文更广阔更自由的内容幅度和拼贴灵活的组合方式 , 给诗歌的阅读带来一种停顿、转变、跳跃的节奏 。
这首诗整体上的大结构很清晰 。 前四卷都有标题 , 第一卷 , 巨人的轮廓;第二卷 , 星期天在公园;第三卷 , 图书馆;第四卷 , 奔向大海 。 诗中有非常精彩的片段 , 诗句非常有力 。 让人困惑的是抒情诗的声音通常劈空而来 , 非常直接 , 而不断变换的人称、转换的身份和视角 , 难以明确地把握 。 同时 , 诗中想要实现的意图太多了 , 牵涉到的问题很多 , 材料很多 , 相互之间在融合成高度统一的艺术整体时还有很多生硬、断裂之处;拼贴的方式 , 将各部分强行并联 , 也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境 。 总之 , 整部作品像一座巨大的森林 , 有着不少幽暗难解之处 。 这些幽暗、含混、断裂之处 , 吸引了很多的解释者 , 像解谜一样通过解释的努力将之弥合 。 即使有这些人的帮助 , 一般读者甚至诗人在阅读过程也会感到很费力 。 这也是这部巨作遭受一部分人质疑的原因之一 。
寻求新的文化生机
现代文艺作品的影响力 , 它对人的吸引 , 不仅在于它的完美的统一性 , 有时还在于它的未完成性 , 开放的可能性 。 它暴露在外的那些意图 , 那些使劲画出的粗糙的草图 , 它的工程的过程 , 还留着的显露在外的脚手架 , 它还没完成的部分 , 它背后展现出的诗歌雄心和坚强的艺术意志力 , 让人惊讶 , 吸引着人 。
美国现代诗的五巨头 , 风格各异 , 威廉斯甚至将艾略特视为他诗歌上针锋相对的敌人 。 但他们都展现出同样的诗歌雄心和抱负 。 他们都有一种整体的文化视野 , 对他们的时代有一种充满危机的敏感独特的认识 , 都在寻求新的文化的生机 , 对诗歌写作中的文化整合与统摄有着强烈的雄心和抱负 , 对诗歌的使命和在社会文化的中心意义都有坚定的信念 , 不像后来的诗人自甘文化的边缘 。
斯蒂文斯认为诗歌想象力可以替代崩溃的宗教信仰;艾略特在《荒原》和《四部四重奏》中描画和探寻时代精神的危机和出路;庞德《诗章》包罗万象 , 将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现实、个人遭遇和东西古代文化传统揉为一体 。 威廉斯也如此:他很明确要做一个创新的实验艺术家诗人 , 要写出一种全新的美国诗歌 。 他怀着这种有历史与文化意义的诗歌抱负 , 持续到死仍未完成 。 《荒原》《诗章》《帕特森》《最高虚构笔记》都意图上升到一种时代整体文化的象征 , 都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 。 写《帕特森》的威廉斯也是这样一个探索者 , 他一直在思考 , 并在写作中终身实践 。 这可以解释威廉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对年轻诗人的重大影响 , 他诗歌的未完成状态 , 四处散发的活力、生机 , 充满野心的意图 , 激励并感染着充满幻想、有抱负的后辈诗人 。 他的诗并不太吸引普通诗歌爱好者 , 虽然很多研究者将他的诗作为阐述理论的典型例子 , 但并没有太多学院研究者欣赏他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