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苏轼在黄州( 二 )


人生有很多事是说着容易 , 做着难 。 笑对坎坷 , 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 苏轼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 , 但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 。 当个人命运的悲剧一再降临 , 苏轼就用细小而又具体的快乐将痛苦转化 , 甚至化于无形 , 最终做到“逢苦不忧” 。 从宋代到今天 , 有不少中国人 , 会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与苏轼相遇 , 他们从苏轼那里看到自己 , 找回自己 。 苏轼对中国人心灵的影响既广且深 。 事实上 , 不仅中国人喜欢苏轼 , 外国人同样也喜欢苏轼 。 法国《世界报》曾评选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 , 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 , 一共选出了十二位 , 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 足见苏轼影响之大 , 魅力之大 。
|文化纵横|苏轼在黄州
本文图片

苏轼生命的转折始于黄州 。 公元1081年 , 贬谪黄州的苏轼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 。 有个叫马梦德的粉丝 , 从很远的地方跑来追随苏轼 , 目睹了苏轼的窘境后 , 他主动找到黄州太守徐君猷 , 问能不能给点地让苏轼耕种 , 以解决吃饭问题 。 徐君猷爽快地答应了 , 把黄州城内一块废弃的军营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 。 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 , 因为它位于城东 , 苏轼便给它取名“东坡” , 并且给自己也取了一个号——“东坡居士” 。 从此 , 苏轼就变成了苏东坡 。 从“苏轼”到“苏东坡” , 苏轼走了一条曲折、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 , 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一次次精神蜕变 。 其中甘苦 ,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在黄州 , 苏轼终于走出了“乌台诗案”的阴影 , 一步步地蝶变成了“坡仙” 。 公元1082年 , 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 。 这一年 , 是苏轼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黄金期” , 他一生最重要的几个代表作 , 几乎都是在黄州这里完成的 。 文学上 , 苏东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艺术上 , 他写下了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的《寒食帖》 , 画下了引领中国文人画的《枯木怪石图》 。 这一年 , 苏轼将生命中的孤寂与悲苦转换成了艺术;这一年 , 苏轼化蛹成蝶 , 浴火重生;这一年 , 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达到了“巅峰期” 。
苏轼自己大概也不会想到 , 天高地远的黄州 , 竟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之地 。 “文以地生辉 , 地以人增秀” 。 黄州 , 见证了苏轼的苦难;黄州 , 铭记了苏轼的蝶变 。 没有黄州 , 苏轼的艺术缺乏境界;没有黄州 , 苏轼的人格无法超脱;没有黄州 , 苏轼不一定能变成苏东坡 。 黄州 , 对于苏轼的意义 , 非同一般 , 它早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 , 而是一个精神概念 。 苏轼和黄州 , 他们彼此成就了对方 。 对苏轼来说 , 黄州不再是一个凄苦的流放之地 。 对黄州而言 , 苏轼也不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地过客 。
|文化纵横|苏轼在黄州
本文图片

一晃四年过去了 。 就在苏轼已把黄州当作是自己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 准备一生长厮守的时候 , 他的命运却再一次发生了转折 。 公元1084年正月 , 苏轼收到一纸诏令 。 朝廷命他转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 尽管官职还是原来的官职 , 但是汝州和黄州大不相同 。 黄州乃偏远之地 , 而汝州毗邻汴京 , 接近朝廷 。 苏轼调离黄州的消息很快传开 , 人们纷纷携酒相送 。 前来送别的人络绎不绝 , 饯行的酒席一桌接着一桌 , 与他刚来黄州时“平生亲友 , 无一字见及 , 有书与之亦不答”形成了鲜明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