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苏轼在黄州

|文化纵横|苏轼在黄州
本文图片

|文化纵横|苏轼在黄州
本文图片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 , 漫天风雪 。 此刻人们正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 。 在京城开封通往黄州的官道上 , 一老一少在几个兵丁的押送之下 , 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挪动着脚步 。 而兵丁押送着的竟是北宋王朝最具才情的大文人苏轼以及他的长子苏迈 。
苏轼究竟犯下何罪 , 竟要遭此大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 “乌台诗案” , 一言以蔽之 , 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御史台官员弹劾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 , 大放厥词 , 攻击朝廷 。 他们找出苏轼的诗集 , 深文周纳 , 指责苏轼讥讽朝政 , 犯有欺君之罪 。 正在气头上的宋神宗批示:“御史台选牒朝臣一员 , 特乘驿马追摄 。 ”前来抓捕苏轼的差官 , 杀气腾腾 , 径直闯入州衙 , 将苏轼捆起来 , 押往京城受审 。 进京后 , 苏轼立即被投入御史台监狱 。 在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天的审讯和“炼狱”之后 , “乌台诗案”做出最终判决:苏轼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 , 本州安置 , 不得签书公事 。 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文化纵横|苏轼在黄州】“乌台诗案”后 , 时年四十五岁的苏轼以戴罪之身 , 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贬谪之路 。 前途茫茫 , 苏轼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初到黄州时 , 苏轼心情是非常凄苦的 。 毕竟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 。 苏轼反省自己 , 觉得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 , 缺少自知之明 。 所以初到黄州时 , 苏轼深居简出 , 谨言慎行 。 在写给好友李端书的一封信中苏轼曾这样袒露心迹:“得罪以来 , 深自闭塞 。 扁舟草履 , 放浪山水间 , 与樵渔杂处 ,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众所周知 , 苏轼重情感 , 好交友 , 朋友遍天下 , 几乎每天都是高朋满座 , 唱和酬答 , 世人也都以结交苏轼为荣 。 谁料想 , 一场无妄之灾后 , 苏轼竟落得“平生亲友 , 无一字见及 , 有书与之亦不答”的地步 。 从昔日的“高朋满座”到如今的“唯恐避之而不及” , 这种强烈的落差足以让人看透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 。 苏轼怎能无动于衷?在信中 , 苏轼还写道:“谪居无事 , 默自观省 , 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 , 多其病者 。 足下所见 , 皆故我 , 非今我也 。 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 , 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时苏轼已将自己彻底“清零” , 此前种种统统放下 , 一切重新开始 。 即使是这样一封私下写给好友的书信 , 苏轼也是慎之又慎 。 临末 , 不忘特别叮嘱:“此信看后烧毁 。 ”这说明即使已经到了黄州 , 苏轼仍是心有余悸 。 伤痛之深 , 由此可见!
经历了“乌台诗案” , 苏轼的精神一直处在“惊魂未定”的状态中 。 他住在定慧院方丈借给他的一间尘封已久的小屋里闭门不出 。 可文人毕竟是文人 , 哪有文人不说话?宁鸣而死 , 不默而生 。 有情不发憋得慌 。 于是 , 某个深夜 , 梦醒时分 , 在彻骨的冷透中 , 在无边的孤寂中 , 苏轼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 ,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 ”以孤鸿自喻 , 表达了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 。 “拣尽”一句 , 则表现了苏轼不肯随俗浮沉的高洁品格 。 苏轼的高足兼好友黄庭坚这样评价这首词的境界:“语意高妙 ,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 非胸中有万卷书 , 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 孰能至此!”黄庭坚的评价没错 。 然而 ,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