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杜少卿(1)叛逆者?矛盾集合体?( 二 )


少卿不仅败家 , 也像极了《红楼梦》里厌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 。
汪盐商过生日 , 请县太爷 , 要请少卿去陪客 , 他不去;别人提醒他去拜会知县 , 他也不去;朝廷征召他做官 , 他装病推辞……
臧三之流拼命巴结的王知县 , 在少卿眼里只不过是“一宗灰堆里的进士 , 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 , 并犀利地指出王知县要他去拜会的目的:“总不是甚么尊贤爱才 , 不过想人拜门生受些礼物” 。
高翰林就说:“少卿是杜家第一个败类” 。 当地大族 , 把杜少卿当做反面教材 , 教导族中子弟千万不可学杜少卿 。
这样来看 , 败家是无疑的了 , 叛逆 , 看着也的确是那么回事 。
但是 , 杜少卿骨子里又和他的父辈很像 。
对于家庭传统和长辈做官的声誉 , 他极力地维护;对那些说他祖辈父辈好话、和他祖上有交集的人 , 他既尊敬 , 又慷慨 。
堂兄杜慎卿就说:“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 , 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 。 ”以致于那些来骗钱的 , 只要掌握了这个套路 , 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 管家王胡子更是把这一招用得纯熟 。
那么 , 这不是矛盾了吗?
在我看来 , 杜少卿的叛逆 , 针对的不是他的家庭 , 而是社会 。
少卿为什么不愿考科举 , 不愿做官?
从某个角度来讲 , 恰恰是对家族、对父辈清名的守护 。
他的父亲是怎么做官的?
杜慎卿说“我的伯父是个清官” 。
高翰林说 , 少卿祖上几十代行医 , 挣了许多田产 , 他祖父“做了几十年官 , 却不会寻一个钱来家”;他父亲做太守 , “全不晓得敬重上司 , 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逐日讲‘敦孝悌劝农桑′的呆话”,“惹得上司不喜欢 , 把个官弄掉了 。 ”
在高翰林看来 , 这是笑话;但在少卿心里 , 这是对父辈品格操守的肯定与钦敬 。
他不肯做官 。 李本瑛要向朝廷荐举杜少卿 , 他闻讯立刻登门致谢;最终装病坚辞不受 。 他对夫人半开玩笑地说要留下来陪她看花吃酒 , 对好友迟衡山则实话实说:“这征辟的事 , 小弟已是辞了 。 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 , 徒惹高人一笑 , 所以宁可不出去的好 。 ”杜少卿不做官 , 表面上看 , 是他不屑于与那些“灰堆里的进士”为伍;其实是因为他很清醒 , 早已经看透现实的残酷:他的父亲赣州府君在官场深受排挤是前车之鉴;李本瑛不也曾蒙冤么——上司派人来摘他的印 , 百姓们却要留他 。
少卿并不是反对科举本身 , 而是反对程朱理学逐渐僵化背景之下八股取士的科举 。
皇权的专制 , 思想的桎梏 , 科场的舞弊 , 科举早已不是当初的科举了 。 这一点其实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 , 你看唐宋时期诗人文人 , 是既能当官 , 也能搞创作 , 两手都能玩得很溜;而到了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出来的读书人做了官 , 只能当奴才 , 搞不了文学创作 , 明清小说 , 反倒大多是由科场落第的文人写出来的 , 比如吴敬梓 , 曹雪芹 。 总之当时的科举和官场 , 已经成为名利场 。 读书人一旦中举做官 , 往往就变身为王惠那样贪得无厌、鱼肉百姓的渣官 ,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 也就是忘了自己读书的本意 , 忘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 。
杜少卿采取了反叛的态度 , 不惜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败家子的形象 。
好吧 , 既然你们千方百计贪钱 , 我偏要把钱看得极淡 。
身边那些羊毛党的伎俩 , 他未必就看不出来 , 甚至我感觉他不仅看透了 , 还带着一种嘲讽;你们都拼命钻营要做官 , 我偏不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