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克·巴别尔的身份“复杂” , 他是苏联作家 , 却出生并成长于乌克兰敖德萨;他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 却因了犹太人的身份从降生那日起即受尽屈辱和煎熬 。 这种命运一直伴随到他临终 。 他是学霸 , 有阅读各种文学书籍过目不忘的本领 , 却因犹太人身份被心仪的学校拒之门外;1911年 , 他同样因犹太人身份而未被家乡的敖德萨大学所录取 。 他十几岁就向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各个文学期刊投稿 , 同样因犹太人身份而屡遭退稿 , 直到他遇到了作家高尔基 。 高尔基欣赏巴别尔的才华 , 不仅在他主编的杂志上发表了巴别尔两篇小说 , 还利用各种关系为巴别尔提供文学机会 。 正是因为高尔基以及爱伦堡这些作家对巴别尔的提携与推崇 , 1936年6月 , 巴别尔成为苏联作家协会“首席作家”之一 , 巴别尔似乎迎来了自己短暂的“人生巅峰” 。
【文学|巴别尔的敖德萨】事实证明那的确是巴别尔一生中短暂的“辉煌” 。 更多时候 , 他都在与命运拼死较劲 。 为了糊口也为了理想 , 他在酒馆做帮佣 , 在罗马尼亚作战 , 在契卡做外事翻译 , 在征粮队做征粮员 , 在通讯社做采访人员 。 1920年 , 巴别尔化名柳托夫(因为巴别尔太像一个犹太人的名字了) , 随哥萨克第一骑兵军参加了苏波战争 。 他根据所见所闻写出了一批优秀的小说 , 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世界性声誉的《骑兵军》 。
许多人知道巴别尔都源于《骑兵军》 , 但我更喜欢的还是巴别尔的另一部代表作——《敖德萨故事》 , 并由此认识了敖德萨这座城市 。 这部以敖德萨为背景的小说 , 严格意义上说似乎并不是一部长篇小说 , 而是一本系列故事集(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散文作品);当然 , 说它是短篇小说集也许更为恰当 。 在众多的故事里 , 人物是互相穿插和纠缠的 , 但却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了敖德萨 。 我一直以为是这本《敖德萨故事》启发了欧美某些作家以及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中各种各样的以城市命名的小说“故事集” 。
无论是作为苏联人还是乌克兰人 , 都不能真正代表巴别尔 , 他永远都有另外一个抹不去的身份——犹太人 。 在《我的鸽子窝的故事》中 , 巴别尔讲述了自己童年为了得到一个鸽子窝所经历的悲惨故事 。 巴别尔九岁那年 , 他父亲告诉他 , 如果他能考入当地的中学预备班 , 就送他三对鸽子;而巴别尔的堂祖父还为他做了一个鸽子窝 。 可是当地的学校把对犹太孩子的录取率定得很低 , 一个四十个名额的班 , 犹太孩子的名额仅能有两个 。 虽然巴别尔的考试成绩很优异 , 但另一个富商因向学校“捐赠”了500卢布 , 便让他的儿子顶替了巴别尔的名额 。 巴别尔没办法 , 准备直接报考中学一年级 。 在一年之内 , 他背熟了三本书 , 直接考上了中学一年级 , 可当他兴高采烈地把这一消息告诉母亲时 , 母亲的脸色却难看如死灰 , 巴别尔写道:“她痛苦而怜惜地看着我 , 就像在看一个残疾人 , 因为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我们家有多么不顺 。 ”这一幕生动地告诉读者 , 犹太人当年在欧洲所遭受的侮辱、迫害与歧视 。
果然灾难随之而来 , 给巴别尔钉鸽子窝的堂祖父被打死了 。 巴别尔写道:“绍伊尔卧在锯木屑中 , 胸脯被打烂了……他两腿岔开 , 很脏 , 肤色发紫 , 而且已经僵硬 。 ”
与生下来就离开敖德萨的阿赫马托娃 , 以及曾在敖德萨短暂生活过的普希金、契科夫、蒲宁、高尔基等人不同 , 巴别尔与敖德萨是撕扯不开的 。 他死后50年 , 意大利《欧罗巴人》杂志评选出一百位世界最佳小说家 , 伊萨克·巴别尔名列第一 。
- |鸡笼山下,来看文学新地标!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对外开放
- 网络文学|“90后”网络文学作家知更:幸福不由别人定义而在自己选择
- 南京|古都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开放
- |张行方系列文学作品欣赏之——漫步侯家寨文化公园
- 文学|期刊《收获》首推“文学盲盒”
- 约翰·克利斯朵夫|程旸:我读旧版“外国文学名著”丨新力量
- |世界文学客厅,正式亮相!
- 可读性|梁晓声:年轻人写的文学,永远是有最大可读性的文学
- 孙建萍|孙建萍:桃花
- |60年前那场“文学爆炸”,在中国余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