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粮|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

王宝珠今年63岁 , 刘秀芬62岁 , 他们是夫妻 , 也是下苑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 。 2004年 , 他们在画家们影响下尝试画油画 , 到现在夫妻俩总共画了200多张画 , 被买走收藏的有几十张 。
4月7日 , 在一间大画室里 , 王宝珠和刘秀芬头碰着头 , 在共同创作一幅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布面油画《交公粮》 。 汪宝珠负责结构、线条 , 油画笔刷刷点点之后 , 一只只啄食的小鸟逐渐清晰起来 , 刘秀芬一边挤颜料到调色盘里调色 , 一边说 , “我们不用像学院派那样揉颜色 , 想用红的就用红的 , 想用黑的就用黑的 , 我们和画家的用色不一样 。 ”
王宝珠今年63岁 , 刘秀芬62岁 , 他们是夫妻 , 也是下苑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 。
画的都是小时候农村那点记忆
王宝珠家种了6棵树 , 杏树、丁香、玉兰 , 算上树上开的 , 地下落的 , 小院里姹紫嫣红一片 。 小院有个屋顶带露台 , 烧烤炉还没收 , 头天晚上家里的房客画家黑子就在上面烧烤招待他的朋友 。
王宝珠说 , 树都是2003年种下的 , 那时候家里住了一个培训艺考学生的老师 , 家里又开小卖部 , 经常就有画家们来买东西 , 接触多了 , 他也经常开着小面包车帮画家拉东西、带他们进市区看展览 , 798、中国美术馆经常去 。
刘秀芬说 , 2004年 , 他们在画家们影响下尝试画油画 , “当时怀疑自己 , 我能画吗?鼓励得多了那就试试吧 ,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 我俩就画上了” 。
公粮|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
文章图片

3月27日 , 王宝珠夫妇合作画《交公粮》油画 。新京报采访人员 陈杰 摄
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工具?结构、线条、色彩 , 最初什么都不懂 , 画家们就给他们拿来颜料画笔 , 刚开始是在三合板上练 , 绷布、刷胶等基本技术都是从头学起 。
刘秀芬说 , 他俩的画都有故事 , 都是小时候农村那点记忆 , 动物、村庄、人物 , 老头戴小毡帽头 , 外加想象 。
比如想起年轻的时候在生产队里干活 , 看到母马带着小马 , 刘秀芬就画了《母子》;比如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交公粮的场面 , 她就和王宝珠共同创作了一幅有车有马 , 有小鸟啄食的《交公粮》 。
刘秀芬说 , 她觉得小鸟画得一点都不像 , 可黑子说 , 别动了就这样挺好 。 有其他老师说 , 不用像学院派那样揉颜色 , 我俩就随心所欲 , 想用红的就用红的 , 想用黑的就用黑的 , 和画家的用色不一样 。 比如画个小院里的景色 , 老师说 , 树得画底下 , 画中间不就不着地了 。 再画点小鸟、石头 , 指点几回 , 这结构、比例俺就懂了 。
王宝珠对动物特有感情 , 尤其是小毛驴 , 十几年里从写意到写实他画了很多小毛驴 。
毛驴没有固定的样子 , 王宝珠也不想画重样的 , “我老想着创新 , 改变自己” , 王宝珠说 , 最开始画的毛驴腿还是一顺边的 , 后来画着画着 , 一德国人看上买走了 , 那是我的画去过最远的地方” 。
“最早那会儿线条都画不好 , 我就看不上 。 一开始画觉得挺轻松 , 越画越难 , 老觉得画不像 , 看人家能画得那么细 , 我就觉得学艺术怎么那么难呢 , 曾经有一年半年都不敢画了 。 ”
而在这次下苑艺术生活季的墙绘里 , 王宝珠画的小毛驴和小孩在形式感有了新的突破 , 脖子长、腿长、耳朵长、腰长的小毛驴背上坐了两个小孩 , 正悠闲前行 。
艺术家们有时候会来家里串门 , 和王宝珠聊天、指点画作 。 这几年 , 王宝珠也主动上门 , 跟着雕塑家郑玉奎学捏陶艺 , 他用泥捏了一些马、驴、大鹅、鸭子 , 一开始不行 , 一弄好就塌 , 就光这点东西捏了一个月 , 郑老师还把它们放进窑里烧好了送过来 。 王宝珠一个不小心小鸭子的嘴被碰掉了 , 他立刻捧着就去了郑玉奎家 , 两人一边聊天 , 一边给粘好了 。 郑玉奎还叮嘱王宝珠 , 胶有颜色 , 用指甲多搓搓黏合处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