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蘑菇屋》启示录:“糊咖”效应与综艺价值( 三 )


有人先行动了起来 。 《闪亮》就是该模式下的产物 。
成本|《蘑菇屋》启示录:“糊咖”效应与综艺价值
文章图片

作为行业内头部的后期制作公司 , 大千影业过往承接了《向往》《五哈》《披哥》《offer》等多种类综艺的后期工作 。 对每种综艺最终需要呈现的效果 , 团队非常熟知 , “因此 , 我们一直想尝试从后期效果 , 来推导前期拍摄需要的素材 , 以此来减少机位、控制人数、调配嘉宾 , 这样节目的性价比会很高” 。
“就像快男这六个人 , 我们能预判大概预估出来 , 每个环节大概会出多长时间的素材 。 比如让他们做个篮球架 , 就大概能有15分钟的‘戏’ 。 ”由于对嘉宾的熟悉和有效内容量预估的相对准确 , 《蘑菇屋》的素材量一直非常饱满 , “原定一期60分钟 , 第二期直接延长到90分钟 , 现在呈现出3集的量了 , 等于我们用常规一期节目的录制时间做了三期内容 。 ”
尝试用“后期前置”的方式来做节目 , 实现“前后期一体化” , 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减成本 。 但缩减了成本 , 并不意味着此类动作在这个阶段可以复制 。
首先 , 这种做法这非常依赖庞大的后期队伍以及对各类综艺的熟悉程度 。 从表面上 , 《闪亮》与《蘑菇屋》同属轻体量慢综艺 , 但实践上 , 前者的日更重担 , 是顶格的挑战 。
赵林林坦言:“《闪亮》这样的日更节目 , 非常依赖公司的产量 。 只有像我们这样以后期起家的公司能负荷这个产量 , 保证它能达到日更的频率 。 其他制作公司去找后期团队的话 , 是很大一笔钱 , 而且这个产量和成本是让人崩溃的 。 ”
成本|《蘑菇屋》启示录:“糊咖”效应与综艺价值
文章图片

一定意义上 , 先行动起来 , 是因为他们可以先行动 。 分账模式本质上 , 就是平台和制作公司“风险平摊” , 但是对于市面上的制作公司来说 , 这种风险并非人人都能承受 。
“分账模式”非常依赖公司“基因” 。 而抛开“硬件” , 制作公司也需对自身的“软件”能力进行评估 , “尝试分账综艺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 制作公司一定得对自己的项目很有信心 , 相信观众会喜欢才能去做” , 有从业者告诉毒眸 。
分账综艺的风险大 , 就连《闪亮的日子》也是在收官前一星期 , 播放量才陡增的 , 让人看到了希望“在此之前我们本来都不计划继续做了因为亏了蛮多钱 , 担心公司无法持续负担下去 。 ”赵林林笑言 。
成本|《蘑菇屋》启示录:“糊咖”效应与综艺价值
文章图片

赵林林朋友圈截图
【成本|《蘑菇屋》启示录:“糊咖”效应与综艺价值】对制作公司来说 , 分账综艺仍然是一笔“悬崖上走钢索”的买卖 , 有中腰部制作公司从业者告诉毒眸 , “大千可以做是因为他们是大千 。 像我们这种没有后期团队 , 一年只能做2-3个项目的公司 , 任何一个项目出问题 , 都会影响到公司的生存” 。
成本|《蘑菇屋》启示录:“糊咖”效应与综艺价值
文章图片

?综艺的价值 新的尝试必然伴随着新的风险 , 但尝试是必要的 , 哪怕带着限定属性 。 从综艺行业层面来说 , 在模式创新和赛道创新之后 , 生存的需求 , 和内容品类的自证 , 是当前相当紧要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