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 赵晓军|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 七 )


中原地区仰韶晚期绝对年代的高质量测年数据不多 , 以郑州西山和岐山双庵为例(图七) , 西山的数据均采集自秦王寨文化中期的单位 , 峰值集中在距今4900年前后 , 因此秦王寨文化早期的年代应早于4900年前 。 但正如前文所述 , 由于距今5300年—5000年一段的树轮校正曲线平缓 , 秦王寨文化早期的年代上限难以确定 , 但可以肯定的是秦王寨文化在豫中地区的兴起较早 , 已经进入到典型庙底沟文化的晚期阶段 。 双庵遗址的仰韶晚期遗存峰值有距今4850年和距今4750年两段 , 结合杨官寨墓地庙底沟文化最晚的数据可至距今4900年前后看 , 西部地区仰韶晚期的年代上限大致应在距今4900年—4800年之间 。
|张海 赵晓军|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
本文图片

屈家岭文化进入中原的准确时间也是一个受关注的问题 。 (图八)江汉平原地区是屈家岭文化的核心区 , 天门龙嘴的样品代表了油子岭文化的年代 , 从概率密度分布看大致从距今5500年延续至距今4900年 , 中间出现多个峰值 , 表明油子岭文化稳定发展的时间较长 。 淅川马山根遗址为朱家台类型 , 年代概率范围在距今5000年—4800年之间出现两个峰值 , 但延续时间较晚 。 从这两组数据看 , 无论江汉平原的核心区还是南阳盆地的边缘区 , 油子岭文化和朱家台类型结束的时间大致在距今4900年—4800年之间 。
同样 , 我们以澧阳平原的鸡叫城和南阳盆地的八里岗来看屈家岭文化的年代 。 鸡叫城的屈家岭文化年代分布较为集中 , 距今4900年—4600之间出现多个峰值 , 尤其是距今4800年前后出现第一个峰值 , 大致代表了屈家岭文化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 八里岗遗址的屈家岭文化也从距今4800年前后发展起来 。 由此可见 , 屈家岭文化是在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阶段 , 即距今4800年或略早 , 进入到中原地区 , 这已经属于秦王寨文化的中期阶段 。
石家河文化在中原地区不仅分布范围明显收缩 , 而且时间跨度也缩短 。 鸡叫城的石家河文化年代集中分布在距今4800年—4400年前后 , 前段与屈家岭文化重合 , 不排除所测样品中有晚期单位混入相当数量的早期遗物的情况 。 八里岗的石家河文化年代概率分布范围从距今4500年至4200年 , 小的峰值出现在距今4400年前后 , 大致代表了石家河文化在中原延续的时间 。
三 龙山早期
中原地区所谓龙山早期即“龙山时代”的早期 , 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 实际上在各地的内涵并不一致 。 本文所述龙山早期特指中原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晚期之间 , 大约距今4500年至4300年的时段 , 大致对应着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晚期、长江下游的良渚晚期和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 , 陶寺早期也属于这个时段 。
龙山早期的中原社会再度发生重大变革 , 屈家岭文化北扩的强劲势头大大减弱 , 这一时期石家河文化收缩到南阳—驻马店一线 。 而大汶口文化晚期则强势进入中原 , 整个淮河上游的诸水系都被大汶口文化控制 。 中原西部地区则受到庙底沟二期文化南下的影响 。 庙底沟二期文化还以不同的形式在晋南豫西、关中、陇东等地存在 。 因此 ,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整体表现为大汶口文化(晚期)与庙底沟二期文化东西对峙的总态势 。
以往的研究将中原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称为“颍水类型” , 主要源自于淮河中游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的渗透 , 代表性遗址包括鹿邑栾台、郸城段寨、淮阳平粮台、夏邑清凉山、商水章华台、襄城台王、禹州前后屯等 。 值得注意的是 , 与仰韶晚期相比 , 进入龙山早期阶段 , 大汶口文化西进不仅规模变大 , 而且影响更加深刻 , 主要表现在两点 。 第一 , 日用陶器风格大变 。 从土城王遗址的陶系统计看 , 灰黑陶系、泥质和夹砂陶系、篮纹成为主流 , 一改仰韶晚期的橙褐陶系、夹蚌陶系、彩陶的风格 。 第二 , 新开发的遗址在淮河上游地区大量出现 , 如禹州前后屯、瓦店、郾城郝家台、淮阳平粮台等都是从龙山早期(大汶口晚期)发展起来并延续至龙山晚期而繁荣 。 可见 , 大汶口晚期对中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 , 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有研究者通过大范围的比对研究指出 , 大汶口晚期的扩张影响的范围涉及到良渚、石家河和中原地区 , 自此启动的中原地区的“龙山化”过程实则为“大汶口化”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