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二期文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 , 主要分布于中原西部至关中等地 。 关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属性问题 , 学界有过广泛的争论 。 多数研究者认为 , 以斝为特征的炊器取代釜灶 , 彩陶的消失 , 大量横粗篮纹、附加堆纹的出现 , 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 , 足见庙底沟二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之深刻 。 学界一般认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源自晋南豫西 , 至其发展的后期阶段向周边地区扩张 。 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阶段向环嵩山的中原核心区的扩张 , 形成了本地以偃师二里头、郑州站马屯早期、告成北沟等为代表的龙山早期遗存;向北扩张 , 促成了陶寺文化的诞生;向关中西部的发展 , 形成了浒西庄类型或案板三期类型;再往西的陇东地区则是常山下层文化 。 虽然上述文化或类型之间存在区域性的差异 , 但整体来看 , 仍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 可看作一个大的文化圈 。
从社会复杂化的角度来看 , 中原诸多龙山早期遗存中 , 以晋南的陶寺文化最为突出 。 陶寺作为一处超大型的中心聚落 , 从这一阶段开始发展起来 , 不仅出现了人口集中的“城市”和埋葬贵族的大墓 , 而且近年来的发掘还揭露了包括大型夯土建筑、池苑、仓储等集中布局的公共建筑群(宫城) 。 陶寺大墓的出现一改中原地区缺乏表征个体身份和权力的仰韶传统 , 为中原社会的复杂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 从以“宴饮”为特征的葬俗、随葬品组合等来看 , 陶寺大墓表现出受到东方大汶口文化影响的鲜明特色 。 大致同一时期兴起的贵族墓葬 , 在芮城清凉寺、临汾下靳墓地中均有所见 , 随葬的多孔石刀可追溯至江淮地区北阴阳营和薛家岗文化 。 可见 , 经由淮河诸水系进入中原的东方礼制对中原龙山时代的社会复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
除了陶寺之外 , 陇东也是这一阶段的社会复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 属于常山下层文化的镇原老虎咀遗址不仅规模宏大 , 而且发现有夯土包石的城墙和埋藏于墙体之下的陶排水管道 。 其中陶排水管道制作精巧、环环相套 , 仅清理发现的部分就长达20多米 , 为目前国内发现之最早 。 镇原大塬遗址还出土有随葬玉石璧、钺的贵族墓葬 , 从埋葬习俗来看更接近于大汶口文化而与后来的齐家文化不同 。 这些重要线索均表明陇东地区在以庆阳南佐为代表的仰韶晚期的社会高度复杂化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发展 , 并呈现出若干新的区域性中心 。 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区的一系列区域系统调查均表明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的聚落数量增加 , 单个聚落规模扩大 , 反映出人口的增长和集中的现象 。
总体来讲 , 龙山早期的中原地区整体表现为东部大汶口文化和西部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对峙局面 , 且晋陕至陇东的黄土高原边缘一线的社会复杂化程度更高 。 至龙山晚期 , 中原地区在龙山早期基础上形成的诸多区域性复杂社会 , 如陶寺、瓦店、余庄等再度兴盛起来 , 中原社会进入到一个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邦国林立”的时代 。
有关中原地区龙山早期的绝对年代 , 以古城东关、陶寺早期、洛宁西王村和清凉寺墓地的数据为参考 。 (图九)研究者将古城东关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 代表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完整发展序列 。 其中 , 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期的数据较少 , 概率密度分布从距今4700年延续至距今4500年 , 缺乏峰值;庙底沟二期文化中期的年代为距今4600年—4400年 , 峰值为距今45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为距今4600年—4200年 , 峰值为距今4500年—4400年之间 。 洛宁西王村的龙山早期年代从距今4400年至4100年 , 峰值出现在距今4400年—4300年之间 。 陶寺早中期的年代从距今4400年至4000年 。 据此可见 , 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其核心区的形成时间较早 , 上限可至仰韶晚期(西王村三期文化) , 晚期阶段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张 , 并形成了中原各地的龙山早期遗存 , 其年代范围大致为距今4500年—4300年之间 。 芮城清凉寺墓地年代大致也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开始发展起来 , 但年代概率密度显示墓地主要形成和发展于龙山晚期 , 即陶寺文化的中晚期阶段 。
- 文化|福建石雕艺术家张海昆
- 张海棠|有多久没换壁纸啦?快来!挑一张海棠季“限定版”
- 考古学|仰韶文化考古研究,陕西成就斐然
- |夏县师村:仰韶早期聚落、文化与生业的重要揭示
- 仰韶村|郑州CITY·大融城执行总经理:仰韶彩陶坊被证实具有国际范儿
- 张海旭|张海旭:难忘的村落文化采访
- |春分到,一张海报教您玩转“立蛋”
- |甘肃出土仰韶文化文物标本200余件 包括罕见人首型器口
- 仰韶文化遗址|荥阳秦王寨遗址:典型仰韶文化遗址
- 蚤子#张海燕原创随笔|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