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4月 , 在上海市宝山区顾村朱家巷清理了一座明代墓葬 , 根据木棺上覆盖的铭旌和买地券上的文字 , 墓主人是朱守城及其夫人 , 墓葬下葬时间为明代万历早期 。 在朱守城墓穴中随葬了香筒、座屏、笔筒、砚台、印泥盒、镇纸和压尺等文房用品和香具 。
这些用品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珍爱之物 , 用料讲究、格调高雅 , 其中还有被王世襄先生誉为“无上精品 , 第一重器”的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 可见这些用具品级之高 , 代表了明代晚期文人书斋用具的高雅品味 , 是研究这个时期江南地区文人案头用具组合与社会审美风尚的重要材料 。
本文图片
▲ 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一、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此件香筒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为朱缨制作的竹刻作品 。 在筒身图案的匾额上阳文横刻“天台”二字 , 左侧为阴文行书“朱缨”和“小松”篆文款识 , 点明了竹刻作者和图案内容 。 朱缨(1520~1587年) , 字清父 , 号小松 , 嘉定派刻竹名家 。
此件香筒的筒身上透雕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遇神仙的故事 。 画面层次丰富 , 刀法精细入微 。 人物双眼及秤上棋子用角质材料嵌成 , 匀称妥帖 。 两端紫檀木底、盖上浅浮雕螭纹 , 内心钻有插放线香的小孔 。 线香点燃后 , 烟雾从石壁岩中飘出 , 烟雾与筒身画面虚实相生 , 相映成趣 , 宛如仙境 。
史载朱缨以雕刻人物见长 , “见者比于吴道子” , “刀锋所至 , 姑亡论肌理肤发 , 细入毫末 , 而神爽飞动 , 恍然见生气者” , “咸谓其工非人间所宜有” 。 观此物 , 信非虚言 。
竹制香筒作为一种小型的香薰工具 , 为文人书斋、衾枕旁必备雅物 , 具有体积轻巧、装饰精美、便于携带和赏玩的特点 , 是明代晚期竹刻艺术蓬勃发展和香道风气盛行下二者结合的产物 。
本文图片
▲ 紫檀木嵌银丝浅浮雕螭纹扁瓶
二、紫檀木嵌银丝浅浮雕螭纹扁瓶
扁瓶为紫檀木整料挖成 , 瓶身椭圆 , 修长的颈部与圆鼓的腹部 , 构成柔美的轮廓曲线 , 高起的圈足为器物平添了几分挺拔的气韵 。 口沿外侧宽平的皮条线上和圈足外侧镶嵌了银丝回纹、山字纹 , 纹样来自周、汉青铜器上的纹饰 , 这些细部装饰使器物具有了古朴凝重的感觉 。
腹部铲地浅浮雕上下飞舞的两条螭纹 , 二螭身躯作漩涡状圆转 , 腿部肌肉健壮 , 画面充满了力量和动感 。 此瓶融合了宋瓷端庄、秀美的造型和青铜器纹饰古意盎然的风格 , 是明代晚期案头花插类仿古佳器 , 其大小适中的体量 , 也使其适合在手中把玩 。
本文图片
▲ 紫檀木嵌大理石笔插小座屏
三、紫檀木嵌大理石笔插小座屏
带座屏风主要分与底座相连的“座屏风”和与底座可以分开、装卸的“插屏式座屏风”两类 。 这件小座屏两侧立柱固定在平板底座上 , 故其性质属于座屏风一类 。 屏心装山水纹大理石 , 白地黑纹 , 黑筋清晰 , 质地坚硬 , 具有这类特点的大理石来自云南点苍山 。
用于抵夹立柱的站牙极薄 , 强度不大 , 主要起装饰作用 。 该小座屏风的特别之处在于屏风前面装有小型束腰内翻马蹄足画桌 , 在桌面上和屏风底板对应位置各开四个圆孔 , 可以插放毛笔 。
由于屏风前面装了小画桌 , 增强了屏风与底座间的牢固程度 , 故取消了屏心下部经常采用的披水牙子做法 , 而采用了壶门式券口结构 。 该笔插小座屏样式独特 , 是摆放在书桌或画案之上 , 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文房佳器 。
- 夫妇俩|村艺互融
- 百步亭社区|60余年以书为友,百步亭七旬夫妇感受“百味人生”
- 睡眠|克林顿夫妇久违露面,他大病后胖了好多,74岁希拉里穿得花枝招展
- 郑恺|同样是定居上海,有人为“抢菜”犯难,郑恺夫妇不仅种菜还能钓鱼
- Windows11|别的明星隔离在家“抢菜”,郑恺夫妇自己种菜,还能在院子中钓鱼
- 李世民|袁守城从未上过天,咋知道玉帝圣旨?算计完泾河龙王后去了哪里?
- |倾其所有建设博物馆,只为老物件找到一个最好的家——一对农民夫妇的文化梦
- |倚天后传:张无忌与黄衫女结为夫妇,养育三个儿子,成为绝世高手
- 唱腔|评剧故里河北滦南老艺人夫妇靠一口“落子”润养评剧之根
- 韩天雍|匠心之意·艺匠之手——韩天雍、刘茜夫妇的陶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