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二 )


此时的尚友社 , 名家荟集 , 行当齐全 , 艺术力量雄厚 , 演出剧目颇多深受西北群众喜爱 。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本文图片

傅凤琴、张新华等演出《铜台破辽》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本文图片

华美丽、张新华演出《写状》
为了使尚友社后继有人 , 王伯谋、刘光华、何振中三人在1950年1月 , 招收了建国后剧社首期学生50名 。 刘茹惠、王君秋、李宝珍、陈民贤、董询等学员以后成为尚友社的中坚力量 。
在1956年举办的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 , 尚友社演出了现代戏《刘莲英》 , 传统折子戏《三上轿》《黑叮本》《拷寇》 。 惠济民获导演一等奖 , 何振中、张建民、张新华、李爱云获演员一等奖 , 康正绪、李正斌、傅凤琴、王君秋获演员二等奖 , 华美丽、刘茹惠获演员三等奖 , 《黑叮本》获演出一等奖 , 《三上轿》获音乐、舞美设计奖 , 在这次会演显示尚友社的艺术实力 , 在全省秦腔剧团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本文图片

1956年尚友社《刘英莲》节目单
1960年7月1日 , 西安市所属院团整编 , 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组建为西安市秦腔剧院 , 易俗社为秦腔剧院一团 , 三意社为二团 , 尚友社为三团 。 谭平任院长 , 易俗社名须生刘毓中、三意社社长苏育民、尚友社戏剧股股长何振中三人为副院长 。
当时 , 西安市文化局决定一、二团的演员以老艺人和中年演员为主 , 三团演员以青年演员和学生为主 。 原尚友社演员何振中、张新华、李爱云等调往二团 , 原易俗社学生王根才、刘伟民、辛恒民、刘果易、王芷华、张宁中、王侃中、薛庆华、原三意社学生刘养民、李毓林等调入三团 。
当时的秦腔三团 , 注重对秦腔传统艺术的继承和革新 , 改编、排演《穆桂英》《铜台破辽》《杨门女将》等剧目 , 由于行当齐全 , 陈容整齐 , 具有崭新的演出风格 , 使观众耳目一新 。 给西安剧坛增添了新的光彩 。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本文图片

尚友社《枫洛池》剧照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本文图片

尚友社《铜台破辽》剧照
1961年9月 , 成立仅一年两个月的西安市秦腔剧院撤销 , 三个演出剧团恢复原建制 。 西安市秦腔三团更名为西安市尚秦剧团 。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本文图片

1962年 , 尚友社赴大庆油田演出
王玉琴(右)与“铁人”王进喜(中)留影
文革中 , 尚友社也难于幸免 ,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受到重大损失 。 1971年11月 , 尚友社与西安易俗社合并为西安市秦腔一团 。 合团后 , 联合演出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平原作战》《八一风暴》《万水千山》《红色娘子军》《金色的道路》《红灯照》《于无声处》《西安事变》等剧目 。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本文图片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
本文图片

|历史钩沉│风雨尚友社(二)人才辈出,两度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