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死亡打交道的职业( 四 )


讣告的「生意」
英美各大报纸之所以重视讣闻版 , 除了对「平等主义」的追求 ,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 讣告能为报社带来收益 。 方式有两种:
第一 , 作为「新闻」、由讣告采访人员们免费撰写的逝者故事 , 深受读者欢迎 , 成为各大报争夺读者、提高发行量的重要手段 。
第二种 , 除了免费的「讣闻」(Obituaries) , 各大报纸还提供付费的「死亡通知」(Death Notice)服务 , 属于分类广告 。 例如出现在《纽约时报》「千人讣告」中的一部分死者信息即编辑从死者家属花钱刊登的Death Notice找到的 。
一些兼职讣闻作者也会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发布消息 , 为死者家属提供收费的讣闻写作服务 , 价格一般在几百美元 。
「死亡通知」只是报纸分类广告的其中一种 。 有报纸设有出生、婚姻和死亡 (BMD) 版面 , 作为公众信息发布的渠道 , 收取广告费 。 2016年默多克大婚 , 迎娶第四任妻子时 , 即在自己掌管的《泰晤士报》「出生、婚姻和讣告」版面刊登了这则「广告」 。
在国内 , 报纸上一直有付费的「死亡通知」 。 一位采访人员记录过关于讣告的往事:1993年初夏 , 我父亲去世后 , 没有发讣告 , 我只在集镇家门口的墙壁上贴了张白纸 , 黑字写着相关内容广而告之即成 。 回温州后 , 我倒是在《温州晚报》中缝里发了三十几个字 , 像模像样地鸣谢若干爱心人士 , 足有一张八分钱邮票那么大的版块 。
如今 , 在一个名为「登报通」的小程序上 , 你可以找到不同类型的登报启示服务 , 讣闻就是其中一种 , 每家报纸的价格各异 。 这些启示将出现在报纸的中缝和边边角角处 , 像时代洪流中一朵朵不起眼的浪花 。
|一个与死亡打交道的职业
本文图片

而国内新闻业关于另一类——讣闻报道的探索相对缓慢 。
早在80年代 , 《光明日报》曾规定「副高职称以上人员逝世方可见报」 。 在官方报刊上 , 讣闻报道以政要和社会名流为对象 , 其报道版次、位置和版面大小等都有严格要求 。
研究表明 , 2003年《楚天都市报》推出的「怀念」栏目 , 开创了都市报刊登普通人讣闻的先河 。 《楚天都市报》的编辑部记录了这段往事:我们先后于2003年、2004年清明节 , 在楚天都市报社会新闻版推出《怀念》专栏 , 试图通过诚意和善意 , 让读者逐渐接受这一新闻报道的新品种 。 我们把讣闻专栏定名为《怀念》 , 体现了「软着陆」 。
2005年3月 , 《新京报》推出的「逝者」版被认为是内地首家定期做整版讣闻报道的媒体 。 随后 , 讣闻报道在国内地方性都市报中迎来高潮 。 《南方人物周刊》《财新》杂志也都推出了讣闻专栏 。
但鉴于中国文化对「死亡」的忌讳 , 多数媒体依然沿用了委婉的栏目名称「逝者」代替「讣告」 。
《先上讣告 , 后上天堂》作者在书的结尾说:讣告表现的是对死者的敬意 , 缅怀这个曾在人世闪烁然后逝去的生命 , 与此同时 , 也是一种挑战 , 是向上帝或群星挥舞的拳头 。
2018年 , 《纽约时报》推出 「被遗漏的逝者」(Overlooked)栏目 , 开始补发该报过去因「性别歧视」而遗漏的女性死者讣告 , 以修正历史的错误 。
有些讣告或许会迟到 , 但不应该缺席 。
参考资料:
[1] 《讣告》 新星出版社
[2] 纪录片《讣闻Obit》
[3] 《先上讣告 , 后上天堂》 新星出版社
[4]《用两页纸写满一生》 来源:读库
[5]《千人讣告背后 , 是100000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丨谷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