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死亡打交道的职业

|一个与死亡打交道的职业
本文图片
封面图 |《落叶归根》剧照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01
送死者最后一程
「你真好 , 」亚历克斯(用于科学实验的一只鹦鹉)说 , 「我爱你 。 」
「我也爱你 。 」
「你明天会来吗?」
【|一个与死亡打交道的职业】「是的 , 我明天会来 。 」
但那天晚上 , 亚历克斯在他的笼子里悄然逝去 , 为学习复杂任务的一生画上了休止符 。 人们原本以为 , 那些是只有灵长类动物才能掌握的本领 。
这是曾刊登于英国知名商业杂志《经济学人》的一则讣告开头 , 「死者」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只鹦鹉 , 逝于2007年 , 终年31岁 。 亚历克斯 , 据说是「鸟类学习实验」项目Avian Learning Experiment(Alex)的缩写 。
鹦鹉亚历克斯的讣告被收录进《讣告》一书 , 作为第二个故事 。 《讣告》由过去刊登于《经济学人》杂志上的201则讣告集结而成 , 最近在国内翻译出版 , 原版早在2008年面市 。
本书作者之一安·罗是《经济学人》讣告栏编辑及主笔 。 这本杂志自1995年开设「讣告」栏目以来 , 每期都以一篇讣告作为收尾 , 在业内享有盛誉 。 有人说:没有哪辆灵车比《经济学人》的讣告更能体面地送死者最后一程 。
去年 , 三个中国人进入安·罗的视野 , 搭上了这部「灵车」: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水稻之父」袁隆平 , 改革开放后从股市赚到第一桶金的「杨百万」杨怀定 , 以及《火车上的中国人》记录者、摄影师王福春 。
安·罗在最近一次采访中重申了讣告主角的选择标准:自讣告版开设以来 , 候选人的标准一直未变 , 他们的生活必须过得有趣 , 发人深省 , 至于是否符合通常意义上的「美好」 , 也没太大关系 。 我们并不一味地颂扬、赞美死者 。 基斯(另一位作者)对小人物特别偏爱 , 哪怕有大人物在同一时间去世 。 讣告让人明白 , 几乎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 。
你可能不知道 , 讣告版(obituaries)是英美报纸上最受欢迎的版面之一 。 美国有「讣告三魁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英国是「四巨头」:《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 。 许多报纸设有讣闻版 , 不仅报道已故政商名流 , 也不吝为数量众多的普通人留出版面 。
|一个与死亡打交道的职业
本文图片
图源:纪录片《讣闻Obit》
为什么讣告如此重要?
「某人的死之所以重要 , 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如此重要 。 」《纽约时报》讣告采访人员山姆·罗伯茨说 。 《纽约时报》是美国讣告界的标杆 , 平均每年刊登1000多则讣告 , 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的讣告库 。
在美国 , 每个名人可能都有两个疑问:互联网上留下了多少张我不得体的照片?以及 , 《纽约时报》已经为我写好讣闻了吗?
为那些年事已高或身患重病的知名人士提前撰写讣告 , 是新闻界的惯常做法 。 2016年 , 《纽约时报》一位讣告作者退休时 , 留下《一篇写给讣告生涯的讣告》作为告别信 , 这篇文章里他提到:
从讣告部门退休这件事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我可能是走了 , 但你们却不会完全摆脱我 。 我的署名大概会继续出现几个月 , 乃至几年 , 因为我写的四五十篇讣告的主角尚在人世——用不客气的讣告圈行话叫「未来的死者」 。 也许 , 我的署名甚至会在自己死后出现一两次 。 顺便说一句 , 这可不是我渴望发生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