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诗词多如大海中的浪花 , 浩宇中的星辰 , 而这些宝贵的古诗词也都凝聚着诗人们的心血与心声 。 每当翻读古诗词的时候 , 相信每个人都会被那种或浓或淡的诗味、诗情所吸引 , 从而深深陶醉在其中 。
【|不被人们熟知的诗人,却写得一手好诗,这一首就足够惊艳】纵然时光扭转 , 古代诗人和我们隔了很遥远的距离 , 但是 , 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作品似乎永远都读不完一样 。 除了那些人人耳熟能详的著名诗作外 , 经过搜寻我们又会发现 , 的确有太多的古诗词尚未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 有许多诗人已被深深掩埋在岁月的尘埃之下 。
比如诗人吴兰雪 , 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 , 就几乎没怎么听说过 。 但是吴兰雪却是清代很有名气的一位诗人 , 他15岁的时候就才华初露 , 在当地收获了不小的名气;到了20岁的时候 , 吴兰雪的诗稿已经过百 , 34岁考中举人 , 从此走上仕途 。
诗巷在这里特意挑选了吴兰雪的一首诗过来与大家分享 , 此诗为作者在泰山寄宿时而写 , 全篇四句皆是美句 , 的确足够惊艳 。
本文图片
宿泰山
清·吴兰雪
乱石长松路不分 , 数声钟磬隔林闻 。
山中夜半烧残烛 , 自起开窗照白云 。
作者吴兰雪虽然为政多年 , 但是他生性耿直 , 所以从来不曾与奸诈之人为伍 , 期间受到过不少异己力量的排挤;也因如此 , 吴兰雪对于隐逸生活非常向往 , 这一点从我们所选的这首诗中就可见一斑 。
题目为“宿泰山” , 所以作者在首句中就抓取了与泰山有关的物象进行了描写:乱石长松路不分;山上的乱石夹着长松 , 使人难以辨别山中的道路 。 其实这是一个很寻常的画面描写 , 相信大家也都见过不少相似的景象 。 但是作者恰恰以寻常之语来捕获读者的眼球 , 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读懂诗的内容 , 从而拉近与诗之间的距离 。
诗巷在讲解格律诗写作的时候也经常说 , 最寻常的语言往往是最能吸引读者的 , 无论是任何诗体 , 重要的不在于外在形式 , 而在于内在的表达 , 比如内容、意境与韵味 。
那么作者在这一句中 , 不但将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 , 更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僻静、空灵的意境 , 通过典型物象的搭配 , 让我们看到了泰山的高与险 , 看到了它的巍峨之气势 。 所以在这一句中 , 作者将切题的“工序”也处理得非常好 , 很及时地把“泰山”展现在读者眼前 , 这是首句的成功之处 。
本文图片
在首句中 , 我们对泰山的环境与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 , 而在接下来的承句中 , 作者则又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做了具体描写:数声钟磬隔林闻;在这高高的泰山之上 , 有钟声隔着茂密的树林传入作者的耳朵 。 读这一句又有什么感觉呢?一味悠远与幽静是少不了的 。 在这里 , 作者笔下的重点显然在于突出“钟声” , 虽然他并没有去具体形容这钟声听起来怎么怎么样 , 但通过“隔林闻”三个字 , 以及首句画面的烘托 , 我们就能读到它的清脆、悠长与出尘特点
而“听着”这钟磬之声 ,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另一个物象“山寺” , 这样一来 , 作者笔下所没有涉及的物象也被很自然地添加进来 , 画面感也便显得更加丰富生动 。
作者在承句中借“钟磬”声来抓住读者的听觉 , 看似是“动态”方面的描写 , 实则依然没有失去对“静”的体现;在这样动静两相衬的效果之下 , 泰山画面的逼真、诗意的空灵便得到有力彰显 。
- 考古学|在广东“挖”宝,他们让“不被历史关注的角落”重新被发现
- 非法捕鱼|为什么在古代,人们即使饿死也不抓鱼吃?
- 孩子们|笔记·到达和离去
- 艺术|英媒:社交媒体正在如何改变人们看待和展现艺术的方式
- 翡翠|观音题材翡翠,具有这么多丰富寓意,难怪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 生活|放慢脚步,回归乡村的年轻人们自在生活
- |怎么才能不被“卷”?读书破万“卷”!
- 粉彩|像翡翠学习,就算不被人发现自身的价值,也要积极磨练自己的品质
- 翡翠|从古至今拥有着清廉的本质,雕刻而成的翡翠,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 上海|我们得想办法,让上海不被恐惧与猜忌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