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我们得想办法,让上海不被恐惧与猜忌吞噬

文 | 李厚辰 , 现居上海
上海封城马上要整一个月了 , 人们的愤怒因为长久折磨 , 在麻木中走向平歇 。 这没什么可苛责的 , 维持长久的关注和愤怒是个需要磨练的本事 。 而人的适应性是不必低估的 。
在外部世界无法改变之时 , 适应不是坏事 , 毕竟苦大仇深并非生活的目的 , 能够维持平静也需要了不起的心境 。
过去的文章 , 我一直在凸显上海社会的活力 , 防疫的窘境激发出来的责任、承担和温情 。 不过随着人们的适应与平歇 , 我不得不展现这种习惯与适应的代价 , 上海现在的另一面 。
随着时间过去 , 人们恐惧又埋怨、互相猜忌和责备 。 邻里关系拉近不仅有温情 , 也有尖刺和伤害 。 防疫时间再长也是一时 , 但邻里关系却不得不长久碰撞 。
我们得想办法 , 让上海不要被恐惧与猜忌吞噬 。
01.
矛盾的机理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 时间消磨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耐心 , 而对于再次进入14天高压封禁循环的厌恶 , 和可能即将解除封禁的期盼 , 都在逼迫人们将当前的困境迁怒于“不听话”的邻居 。
这仅仅是最近爆发出来争端的沧海一粟 , 时间越久 , 这样的矛盾就会越多 。 讽刺的是 , 现在人情冷暖 , 大家彼此扶持的 , 反而是条件较好的方舱 , 真可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
不过我当然不想把一切矛盾的都归因于“经济原因” , 细细探究这些矛盾的原因 , 可能是我们尝试摆脱 , 不让一地残破成为防疫遗产的唯一方法 。
上海|我们得想办法,让上海不被恐惧与猜忌吞噬
文章图片

1.不合理的要求必然导致矛盾
首先我想说的就是“足不出户”政策 , 这是最多矛盾发生的场景之一 。 不管是遛狗的 , 遛小孩儿的 , 自己散步的 , 晾晒衣物的 , 都可能成为小区内千夫所指的对象 。
想出此政策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下楼出门是个“刚需” , 尤其对于老人、小孩和宠物 。 我不知有多少上海家长在防疫期间恐怕第一次出手打自己的小孩 , 网课加无法出门对一个孩子的精神是一种极高的压抑 , 在防疫最紧张的时期 , 小区里每天是此起彼伏孩子的哭声和尖叫声 。
而很多宠物的习惯让它们根本无法在家便溺 , 以至憋到腹痛在家呜咽 。
这是决不可能被严格执行的要求 。 事实上 , 下楼走到户外导致的染疫风险 , 近似一种“交感巫术” 。 户外空气是危险的 , 而人站在户外 , 因而产生了危险 。
上海|我们得想办法,让上海不被恐惧与猜忌吞噬
文章图片

在这里丝毫不是指责任何市民 , 指责他们考虑不够周全 , 不够尊重科学 , 不能严格推论评估下楼与户外不严格佩戴口罩的风险 。 在这里 , 交感巫术由命令作为中介 。
2.过高的连带责任导致矛盾
上海颁布区分三类不同小区的政策 , 虽然大多数“自由小区”遭遇“提级管控” , 而“封控区”又因为第一部分讲到的原因并未严格落实“足不出户” , 大家相向而行 , 什么小区都是“管控区” 。
但至少“防范区”名头出现 , 成为居民追逐的目标 。 但这个目标的要求却高得惊人 , 需要在14天内没有一例阳性确诊病例 , 而不管多长时间 , 只要出现一例阳性确诊病例 。 一个“自由小区”即被打入“封控” , 经历高压的“永恒轮回” 。
而很多地方再次给出补充政策加码 , 即小区内阳性确诊病例若还未被接走 , 甚至会影响不仅仅是小区 , 而是整条街道的三类区分 。 一个人 , 将影响上万人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