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于我 , 《荒原》是一种诱惑 , 转而去关注艾略特的其他作品;同时也感到要去阅读不同风格的现代诗 , 以及新知新思和中文典籍 , 以前读过的再读又会生出新意 , 如波德莱尔、兰波、瓦雷里、里尔克、策兰、史蒂文斯、博尔赫斯、狄金森、索德格朗等 。 这时回头再看《荒原》 , 会有另外的震撼 , 以及思考 。 顺说一句 , 一个诗人能够写出《荒原》是伟大的 , 而同时还能写出《四个四重奏》则更伟大 , 尽管可能后者的冲击力没有前者大 。
《荒原》的影响可以说是覆盖性的 , 但专门师法艾略特且成就非凡的诗人并不多 。 我作个比拟性的判断 , 就革命性、开创性和影响力而言 , 《荒原》有点像诗歌界的《相对论》 , 自此 , 美变了 , 语言变了 , 自我变了 , 宇宙变了 。 在《恶之花》 , 尤其是《荒原》之后 , 诗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何为“诗的万有引力” , 何为“光的弯曲” , 何为现代 , 何为世界诗歌 。 同时 , 它也注定成为一些诗人或反对或校验的对象 , 激发新的创造 。
澎湃新闻:你刚才提到了《恶之花》……
木叶:是的 。 我1997年的那个文章是把《恶之花》和《荒原》以及《嚎叫》放在一个序列里的 。 这是个粗略的说法 , 不过我今天依旧这么认为 , 只是觉得其间的纹理和变化更加纷繁多维 。 艾略特自己也说过是从波德莱尔那里“第一次知道诗可以那样写” , 《荒原》中也援引了《恶之花》序诗中的一句话 。
再补充一下那个比拟 。 严格而言 , 现代世界诗歌中也许并不存在爱因斯坦这样绝对性的人物 , 但“相对论”可能是存在的 , 是由艾略特和庞德 , 乃至叶芝、里尔克、波德莱尔等一起奠定的 。 有意思的是 , 现代诗歌的崛起可能和现代科学对于时间和运动的新发现有关系 。 艾略特便是书写时间的妙手 , 《荒原》开篇的“四月”就不用说了 , 接下去还有不断重复的“时间已到” , 以及“而另一些时间的枯萎残株/被呈现在四壁之上” , 而他后来还不断触及这一主题 , 在《四个四重奏》中最是密集而富于玄机 , 经典如“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 。 他关于“运动”也有出色的书写 , 《荒原》寻找圣杯的内在结构是运动的 , 最终“风带来了雨”是运动的,而且几乎每一部分都或隐或现地围绕着生命、行动以及运动 。 《四个四重奏》里有一句话更体现出一种“科学”与奇妙:“只有借助形式 , 借助模式 , /言语或音乐才能达到/静止 , 犹如一个静止的中国花瓶/永久地在其静止中运动 。 ”真好:言语努力抵达静止 , 并永久地 , 在静止中 , 运动 。
澎湃新闻:每年四月 , 都有人在朋友圈转发《荒原》的开头那句 。 你怎么看待这部长诗与当下的关系?
木叶:艾略特的遗产 , 非常复杂而微妙 。 不同领域和层面的人 , 都可能来一句“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 。 这是经典作品的命运 , 幸和不幸皆在其中 。 今天 , 《荒原》已遥远 , 但它依然很先锋 , 它有着自反自新的一面 , 不断汇入时间之流 。
坦率而言 , 我们还没有写出新的里程碑性的文本 。 就像小说创作有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斩获 , 但大都还笼罩于“变形记”之中 。 一代有一代之现实 , 一代有一代之诗歌 。 正如艾略特、叶芝、里尔克等人 , 有抱负的当代诗人也不得不首先面对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深渊 , 然后再与时代意识相互锻造成为诗篇 。
澎湃新闻:当我们纪念艾略特 , 纪念《荒原》 , 我们需要纪念什么?
木叶:纪念即反思 。 反思文本 , 反思现状 。 我看有人 , 比如西川谈到过“The Waste Land”的译法 , 颇可玩味 , “荒原”这个名字初被译介便广为接受 , 事实上 , 直译似乎更多是“废+地”的意思 。 纪念此诗时 , 或许可以先从这里反思:“荒原”能带来繁华与文明所不能带来的什么?废墟与贫乏能带来繁华与文明所不能带来的什么?
- 少女|西方世界名画欣赏之六
- 黄药师|《射雕英雄传》曾江的离去,世间再无黄药师
- |文徵明《草堂十志》高清附释文
- 嵇康|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 散文|第六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诗词作品——《七律·自嘲(外一首)》
- 毕加索|《多拉?玛尔》肖像以1.694亿港元成交,创毕加索亚洲第二高价
- 书法|妙品|文坛领袖的光环:8人题跋《欧阳修诗文稿卷》,个个不同凡响
- |毕加索《多拉?玛尔》以1.69亿港元成交,领衔香港苏富比
-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每日一则《论语》
- |夜读|刘年:浅读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