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荒原》百年|木叶:它有点像诗歌界的《相对论》

每年四月 , 许多人都会在社交平台引用了艾略特经典长诗《荒原》的开头:“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2022这一年正好是《荒原》问世一百周年 。
《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 , 其出版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 1922年10月 , 《荒原》首发于艾略特自己主编的季刊《标准》创刊号 , 同年底在美国出版单行本 , 艾略特还在单行本中加入了五十多条注释 。
在四月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特就《荒原》在中国的接受史、它对中国诗人的影响、它与当下的关联等话题专访了几位中国诗人 , 他们之中很多人还是批评家、作家、学者、译者、文学期刊编辑 。
此文为诗人、青年批评家木叶就《荒原》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专访 。
新闻|《荒原》百年|木叶:它有点像诗歌界的《相对论》
文章图片

木叶 , 2019年夏在都柏林的乔伊斯塔顶
【对话】
澎湃新闻:什么时候第一次读到了《荒原》 , 当时有着怎样的感受?
木叶:我应该不算早的 , 在上大学之后读到 。 不过 , 此前 , 通过朋友和媒介对“荒原”是有一点了解的 , 所以在完整阅读《荒原》后既被震撼 , 又有些想法 。 我甚至觉得作为批评家的艾略特更重要一些 , 尤其对当时的自己是如此 。 这包括特里?伊格尔顿所说艾略特的诗歌和散文风格之间存在着有意味的不一致:“诗歌是神秘的 , 寓有隐喻且语意双关 , 而散文则清楚易懂 , 庄严 , 有崇高的自信心 。 ”可能还在于 , 艾略特的文论有着富于启示的穿透力 。
澎湃新闻:能再具体谈谈那些与震撼不同的想法吗?谈及《荒原》 , 似乎很多人都绕不开艾略特的其他作品和文论 。 在读到《荒原》之前 , 你已经先读到了艾略特的文论?
木叶:带着想象和期待读到了全本 , 在惊奇之后的那些不满足 , 具体记不清了 , 现在来看可能包括:一首长诗是否能保持开篇的那种犀利和势能?注释也是一种诗、一种风格 , 不过 , 有赖于大量解释性的作者自注的诗歌是否有些可疑?整体结构新异 , 借助了神话和日常 , 但是否可以更紧凑有力?不过 , 坦白讲 , 说不清当初以及现在对此诗是理解还是误解更多 , 而一些专家的“定论”是否也可能束缚读者的想象力……
《荒原》和文论 , 我几乎是同时读到的 。 大学时 , 身边一些人是疯狂阅读 , 我也比较疯狂 , 阅读的过程也是发现自身兴趣和方向的过程 。 回顾起来 , 作为诗人的艾略特对我直接而具体的影响不明显 。 而他的文论和诗学启示 , 我一直喜欢 , 不同时段阅读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 如“现代心智”、“过去的现存性”、“听觉想象力” , 如音乐感、戏剧感、深渊感 , 如荒原、空心人等命名 , 如25岁假说和神秘白金丝……也正是因为他和布罗茨基等人文论的存在 , 我甚至偏执地认为:不能将文论或散文写到极致的诗人 , 可能也难以成为杰出的诗人 。
不过 , 影响是个谜 。 有时自己觉得未受某个人的影响 , 但可能已悄悄为其所修改 。 相反 , 有时心仪某个人 , 却未必真能将其精髓化入自己的创作 。
澎湃新闻:近年你对《荒原》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吗?
木叶:我在1997年的一篇文章里对《荒原》有所批评 。 那时有一种初生牛犊的蛮力 , 还没写出多少诗歌就想表达更多想法 。 如今 , 部分观点已改变 , 但有一点不曾改变 , 即 , 因了自身气质和志趣 , 我较早就在考虑是否存在“健康的诗学”、“建设的诗学” , 朦朦胧胧地希望走出一条“荒原”之外的路 。 后来渐渐感到 , 自己走得越远 , 距离“荒原”似乎越近 。 不过 , 近几年来 , 又有了新的发现 , 这和奥登等诗人的观点有关:“但愿 , 同他们一样/由爱和尘土构成、/被同样的否定和绝望/所困扰的我 , 能呈现/一支肯定的火焰 。 ”当然 , 具体如何呈现“肯定的火焰” , 颇费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