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为何能够得到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三 )



阎晶明(著名评论家):当我们说某人是个散文家时 , 那一定也是依据了某种不必争论、没有定规的标准来确定的 , 尽管这里面人数不多 , 各成特色 , 但他们总还是有一些共同点 , 让人觉得值得用“散文家”来对待 。 苏沧桑就是其中一个……极致处可以是目标所在 , 高峰显现 。 苏沧桑满怀敬意、亲情和仁爱之心对待笔下人物 。 她用一种创作者的善意和爱心 , 去表现人物的善良品格和仁爱行动 。
|《纸上》为何能够得到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本文图片

孟繁华(著名评论家):她的文章既有传统中国士大夫的风雅意趣 , 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既有国事家事天下事 , 又有风声雨声读书声 。 但是 , 究其沧桑散文的最大魅力 , 还不止是书写的对象或遣词用语 , 最重要的还是她的真情实感 , 她的这些文字是从心底流出的文字 。
《纸上》是有来源、现场、去向的 , 是有声音、色彩、味道、纹理的 , 是密布质感和充满活力的 。 作品体贴着自然古朴绵厚耐久的人心 , 以及他们传导至手上活计的心爱喜欢 , 于是也便有了朗润透亮的语感 , 以及与文中人物冷暖共在的敏感和悄然不响的欢喜 。
——《纸上》·《人民文学》卷首语
她在纸间供养中国江南最后的蚕桑 , 蚕声如雨 , 笔落成茧 。 一个民族星云闪烁的记忆 , 耕织社稷的文明初心 , 一带一路上的远方与乡愁 , 她以蚕桑之事织就对世界的整体性想象 。 它是桑间地头行走的辞章 , 是千年蚕事女儿心与文心在当代田野的相会 , 一曲灵动幻美、文质皆胜的非虚构农事诗 。 以美文的形式抵达如此宏大深邃的主题 , 苏沧桑外 , 罕有人及 。
——《春蚕记》·十月文学奖颁奖词
《跟着戏班去流浪》呈现了民间戏班不为人知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 , 百年越剧的辛酸苦乐浓缩成此刻的种种瞬间 , 平常的日夜交织着“家”与“流浪”、“梦”与“生活”的难以言尽的人生况味 。 其真切、细微 , 非在书斋中所能完成 。 那些我们身边被忽略的现实人生 , 在挣脱了概念化的存在后 , 变得如此鲜活且意味深长 。
——《跟着戏班去流浪》·《十月》卷首语、琦君散文奖颁奖词
《牧蜂图》文笔清畅 , 如同生灵间的交谈 , 表达着对劳动对生机的天然情感 。
——《牧蜂图》·《人民文学》卷首语
编辑:王昊
审核:胡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