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解读的王与士,甲骨文改写认知,原来孔子果真错了

所谓“金无足赤 , 人无完人” , 哪怕是孔子这样的圣人 , 有时也会犯下低级错误 。 在释读“王”与“士”时 , 孔子认为“一贯三为王”、“推十合一为士” , 这种解释看似符合字形的构成 , 但实际上却错得离谱 。
因为孔子是圣人 , 所以古人对此解读深信不疑 , 于是还在孔子释读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述 , 但近代甲骨文出土之后 , 却发现孔子释读错误 。 更重要的是 , 通过对“王”与“士”的正确解读 , 也就更能理解商周最高统治者为何称之为“王” , “士”为何是统治阶层的一员了 。
孔子|孔子解读的王与士,甲骨文改写认知,原来孔子果真错了
本文图片

甲骨文中的“王”:与道德毫无关系
按照儒家叙事 , 称王称帝者 , 应该是有德之人 , 能得到上天的认可 , 即所谓“天下有德者居之” , 孔子对“王”的解读可以与之呼应 。
孔子说:“一贯三为王 。 ”后来 , 汉代大儒董仲舒解释说:“古之造文者 , 三画而连其中谓之 王 。 三者 , 天、地、人也 , 而参通之者王也 。 ”也就是说 , 能够连通天、地、人三者的人才能称之为王 。
孔子|孔子解读的王与士,甲骨文改写认知,原来孔子果真错了
本文图片

但甲骨文中的“王”(见上图) , 初始字形并非三横一竖 , 而是一把斧头的部分轮廓 。 显然 , 斧头是用来杀戮的凶器 , 掌握了这件大凶器 , 意味着掌握了军权 , 因此才能称王 , 这与道不道德毫无关系 。 考古上古诸多遗址时 , 很多部落酋长墓葬中都有斧钺器具 , 说明古人将斧钺视为权力的代表 。 甲骨文专家徐中舒指出:“像刃部下向之斧形 , 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 ”
下图5、7是春秋战国时期 , 楚国与吴国地区的王字 , 上面加的鸟形只是装饰性符号 ,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当时中原诸国的王字已经演变为三横一竖 。
孔子|孔子解读的王与士,甲骨文改写认知,原来孔子果真错了
本文图片

甲骨文中的“士”:与数字毫无关系
根据史书记载 , 五帝时期就已有“士” , 当时是治狱的刑官 , 西周春秋时的“士”阶层掌握着武力与拥有知识 , 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 , 秦汉时“士”阶层逐渐成为官吏的泛称 , 汉代至隋唐时门阀都是“士族”一员 , 拥有极其显贵的家族背景 , 宋代之后成为读书人的泛称 , 因此中国的“士”阶层绵延5000余年 , 地位一直较高 。
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 ”但如果将之解读为“十”与“一”的组合 , 那么与“治狱的刑官”就没有太强的联系性 , 与当时“士”阶层掌握武力也没什么关联 。 后来 ,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到:“士 , 事也 。 数始于一 , 终于十 。 从一从十 。 ”许慎认为“士”是“事”的通假字 , 而“事”的本义是手持猎具会治事的意思 , 与“治狱的刑官”有了一定的联系性 , 但与“士”掌握武力又缺少联系 。 因此 , 无论孔子还是许慎 , 在对“士”的解读上都缺少说服力 。
孔子|孔子解读的王与士,甲骨文改写认知,原来孔子果真错了
本文图片

甲骨文中的“士”(见上图) , 就是一把长长带有斧柄的斧钺形象 , 背后的含义是掌握武力 , 与“王”字的造字思维一样 , 后来斧柄演化为一场横 , 斧刃部分演化为短横 。 显然 , 孔子的“推十合一为士”错得离谱 。
因此 , 掌握斧钺的“士” , 无论是做治狱的刑官 , 还是春秋时做武士阶层 , 从逻辑上都能说得通 。 当然 , 到了宋代之后 , “士”阶层彻底与武力无关 , 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 , 但这时“士”的社会地位依然与以前的略微相同 , 还是高人一等的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