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本文图片

|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本文图片

一、其
|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本文图片

二、繵
|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本文图片

只要对书法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样一条书写原则 , 那就是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字不能写得千篇一律 , 而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总共书写了20个“之”字却无一重样儿才会被后世奉为书法的极则 。
对于实际的创作活动来说 , 仅仅知道寻求变化是不够的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得明白这个变化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
倘若参不透这一点 , 只是为了追求变化而变化 , 很可能陷入矫揉造作的误区 。
上文提到的《兰亭序》是行书 。 行书作品更强调单个字形要与上下左右的字形形成呼应 。
因此 , 那20个“之”字之所以形态各异 , 正因为它们各自的“俯仰”(即与上下字的关系)和“顾盼”(即与左右字的关系)这两组关系处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之中 。
王羲之能准确地写出20种不同的变化 , 正说明他对俯仰、顾盼关系的观察、理解都达到了精义入神的程度 。
和行书不同 , 作为正书的隶书 , 作品中字形与字形的联系即俯仰、顾盼体现得并不那么明显 。
那么 , 在隶书中重复出现的字 , 我们又该遵循怎样的原理去写出它的差异性呢?
正巧今天的这一课里 , 我们写了三个以“糸”为义符的字 , 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 这三个“糸”写得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
|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本文图片

对比篆体 , 我们不难看出“繵”字的义符“糸”采用的是典型的篆体隶写手法 。
篆体的普遍特征是字形修长(相比于扁方形的隶体和正方形的楷体 , 篆体往往是长方形的) , 而“繵”的义符“糸”之所以要使用篆体隶写 , 其目的也是为了拓展它的高度 。
因为这个字的声符“亶”结构复杂 , 我们很难把它拍成一个扁方的字形 。 声符“亶”的高度既难压缩 , 就只能把“糸”写得长些 , 来与声符形成配合了 。
|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本文图片

三、縺
|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本文图片

和“繵”字的情况不同 , “縺”字的主笔即笔画有很大的横向拓展空间 , 因此这个字是一个典型的扁方形字 。
在隶书的书写习惯中 , 为了突出主笔 , 除了要把它的长度和厚度写足之外 , 往往还要使它逸出这个字的大框架之外:
|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本文图片

当我们用这样一个扁方形去“框”住“縺”字的时候 , 只有笔画会逸出框外 , 因此它给人的视觉感受便特别突出 。
但凡像这样的字形 , 书写时必须压缩这个方框的高度以使主笔逸出 , 如果压缩得不够 , 字形就会显得松散而无力 。
而要满足这个要求 , 显然再将“縺”字的义符“糸”做篆体隶写就不合适了 , 于是乎原碑调整了字形 , 取消“糸”下的三竖而换为三点 , 目的就是为了压缩它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