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金观涛:如何建立现代的真实心灵?

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曾写有一本名叫《大问题》的书 , 这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哲学导论 , 书名的“大问题” , 不仅显示了这些哲学命题的“根本性” , 同样也喻示了这些问题并非囿于哲学专业内部 , 而是所有关心人类智识生活的人都绕不开的问题 。 不过 , 在学科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 , “小而精”的专家式研究备受青睐 , 对“大问题”的探讨 , 常常需要承担来自多方的质疑 。 这一点 , 从读者们对大卫·克里斯蒂安、尤瓦尔·赫拉利等“大历史”作者的评价中便不难发现 。
在中国思想界 , 金观涛关注的议题常常都是这类“大问题” 。 从上世纪70年代尝试将科学方法引入社科研究 , 到上世纪90年代利用数据库开展的观念史研究 , 他不仅著述颇丰 , 且视野常常贯通古今 , 融贯文理 , 瞄准根本性的议题 , 完全反学科专业分工之道而行 。 如今 , 年过古稀的他将思考的关注点聚焦到了哲学 。 今年 , 金观涛的新著《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出版 , 在其中 , 他提出了有关“真实性哲学”的构想 。
这是在思想的抽象阶梯继续向上的攀爬 , 但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最具体的现实关切 。 2020年 , 新冠病毒的暴发致使世界进入“大封锁”状态 。 这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的危机 , 同样也使得许多深层次的政治、社会问题暴露 。 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正难以阻挡 , “后真相”日益成为一种另类的“共识” 。 正如金观涛在书的开篇所言 , “很多人的心态都回到了19世纪” 。
不过在他看来 , 这种心灵的倒退并非全因一场病毒 , 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 。 其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20世纪发生在哲学思想中的语言学转向 , 这场转向对符号与经验的区分 , 摧毁了人类文化中的宏大叙事 , 导致了“真实心灵”的瓦解 , 进而引发了科学乌托邦对人文主义的征服、终极关怀的失落等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问题 。 而为了更好地面对这些人类的根本困境 , 需要重建一种找回真实心灵的哲学 。 以下内容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消失的真实》导论部分 , 有删改 。
革命|金观涛:如何建立现代的真实心灵?
文章图片

《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 , 作者: 金观涛 ,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3月
科学乌托邦 ,
人文精神的衰落与“真实心灵”的解体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要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还需要回顾20世纪的另外两件大事:一是20世纪科学革命 , 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二是人文精神的衰落 。 几个世纪以来 , 人们见证了颠覆性的科学革命相继发生 , 从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 理论的彻底变革似乎成了科学发展的常态 。 大家一度乐观地相信 , 进入21世纪以后还会有新的科学革命 , 但事实上并没有 。 换言之 , 科学理论虽然仍在不断进步 , 但是告别了革命 。 为什么20世纪会发生科学革命呢?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石 , 为什么科学理论不再出现“范式转移”?对此 , 哲学家知之甚少 。 20世纪的科学哲学家——从鲁道夫·卡尔纳普、卡尔·波普尔到托马斯·库恩 , 他们对科学革命的解释最后都被证明是有问题的 , 他们对“什么是现代科学”的哲学探索也都以失败告终 。 也就是说 , 人类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科学知识进步 , 掌握了越来越发达的技术 , 但在整体上理解现代科学碰到了巨大的困难 。 人们没有意识到 , 这一失败与第二轮全球化的价值基础遭受挫折是一对孪生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