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淳子|东西问丨井口淳子:中国民间说唱“活的文化”如何触达内心?

(东西问)井口淳子:中国民间说唱“活的文化”如何触达内心?
中新社北京5月6日电 题:井口淳子:中国民间说唱“活的文化”如何触达内心?
中新社采访人员 高凯
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 , 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引起人们广泛兴趣 , 丰富多元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 日本民族音乐学家、大阪音乐大学教授井口淳子 , 就是一位对中国民间说唱艺术有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外国学者 。
井口淳子曾长期在华进行田野调查 , 从民族音乐学角度对中国民间说唱进行艺术研究 , 以“他者”的眼光观察中华传统文化 。 她将中国民间说唱艺术视为农村地区的“口头传统” , 认为这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活的文化” 。
井口淳子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 分享自己在这一特别研究领域的发现 , 回望在华深入田野调查中的“遇见”和“感动” , 讲述对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思考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对中国民间说唱艺术这一相对“窄众”的领域产生兴趣 , 下决心对其展开研究?您从中发现了什么?
井口淳子:1987年我就读大阪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生时 , 了解到中国有300种以上的曲艺曲种 , 而日本只有几种古典说唱艺术 。 中国如此繁多的曲种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各自有怎样的特点?而作为文化同源的艺术 , 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相通相似之处?我一下子冒出很多问题 , 而且据我当时的了解 , 这其中包含很多源自中国农村的曲种 , 说实话很让我吃惊 。 以上种种激发了我的兴趣 。
为研究中国民间说唱 , 1988年-1995年我先后五次来华进行田野调查 , 将流传于河北省乐亭县、滦南县的“乐亭大鼓”这一说唱题材作为研究对象 , 探讨包括说唱在内的农村口传文化 。 1993年-1994年 , 我以北京为基地 , 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文献资料调查 。
民间说唱艺术在中国农村基本以口头传承为中心 , 不需要文本书词 。 长篇说唱的即兴性很强 , 可以插入“笑话” 。 根据场合的不同 , 书词也会发生生动的变化 。 说唱和听众的相互作用非常活跃 。
我于《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书、表演》一书中 , 对乐亭大鼓的长篇书词“淌水”进行了详细分析 。 在“活的艺术”这一点上 , 被称为“淌水”的演唱者采用了能够自由变化的书词 , 明确了什么是固定的 , 什么是变化的 。
但是 , 口头传承并不意味着这些艺术没有受到《鼓词》《大鼓词》等刻本的影响 。 中国农村的说唱艺术作者中也有“作家” , 他们整理旧版本 , 创作新书目 。
井口淳子著《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说中国民间说唱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 , 请问所谓“活”是指哪些方面?作为一种文化 , 总有核心内容是一直传承的 , 您认为其中不变的核心元素有哪些?
井口淳子:比如 , 《三国演义》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剧目 , 说书先生不会改变故事和书词的核心部分 , 但会用吸引现代人关注的方式进行创新表达 。 演出位于城市气派的书场书馆还是农村的广场、表演仅限一天还是连续多天、听众是怎样的人、现场反应如何等 , 根据这些不同的因素 , 表演者最终的呈现会有很大不同 。 越是出色的演出者 , 越善于做出各种灵活多变的调整 。
这种“演出”自古以来就是民间说唱文化吸引人们的核心 。 不是固定的“文艺作品” , 而是作为表演艺术而存在 , 没有一个是相同的演出 。 我认为这是说唱文化的精神内核 , 其文化魅力不仅跨越国界 , 也能触达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