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要:从来就不存在真正的“私人的考古学” 。 从考古调查发掘所涉经费、土地和考古出土文物、资料信息 , 到考古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的社会共享 , 再到考古之后文物和古迹遗址的保护、利用、管理 , 无一不是社会性问题 。 科学考古学满足考古学家和人类面向古代的求知欲望 , 而公共考古学则是面向人类基于历史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信息、知识管理和价值观建构等考古后问题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考古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管理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 也为中国公共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
关键词:公众考古 公共考古 考古资源管理 应用考古学
本文图片
(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 。 图片采自网络)
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 , 使得近年来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很快 , 而我认为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是应用考古学 , 按照学界更常用的一个称呼是“公众考古学”或者“公共考古学” 。 一些考古学家行有余力 , 开始自觉地加入科普大军 , 通过报刊、图书、影视和自媒体等各种向公众普及考古发现与考古知识;一些考古学家深度参与博物馆展览策划、宣教导览以及古迹遗址游览讲解和考古研学活动;还有一些考古学家加盟或者转行古迹遗址保护、展示乃至文旅融合的规划设计运营等 , 为遗产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国家对考古事业也更加重视 , 除了以重大课题重大投入予以支持和引领考古学发掘、研究之外 , 还大幅度增加人员编制和考古基地建设 , 加强基本建设中考古学抢救发掘力度和保障 。 如此内求外推、里应外合 , 考古调查、发掘、研究除了固有的学术属性之外 , 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融入了社会 , 学术考古之外 , 公共考古方兴未艾 。
但是 , 就考古事业的主流——考古界来说 , 对这些现象一直是有不同认识的 。 比如考古科普 , 尽管现在形势喜人 , 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 但在若干年前仍被权威人士认为是不务正业;对于基建考古与抢救性发掘 , 不仅常常受到相关方面刁难掣肘 , 考古人自己也往往是应付了事;而考古发掘研究资料的后续利用 , 包括资料整理出版、与文物归藏单位如博物馆入藏及展示衔接等 , 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 造成绝大多数考古资料包括出土文物、标本 , 在发掘结束或报告完成之后便重新雪藏 , 除了少数明星文物和遗址 , 大多将难以重见天日 , 有效发挥作用 。 总之 , 发掘之后考古信息、资料利用率低下 , 损毁严重 , 已经成为亟需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 更需要围绕考古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构建科学系统的公共考古学理念、理论、方法乃至实践体系和法规保障体系等 。
说到公共考古学 , 首先应该明白从来就不存在真正的“私人的考古学” 。 一些人加入考古可能纯属个人兴趣 , 甚至也有难以杜绝的私自发掘、盗掘 , 但一出土文物就会是公共性的社会事件 。 问题是 ,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考古学的公共性 , 以及如何将具有高度公共性的考古工作各个环节最优化 , 将考古成果、资料包括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 即便是在纯学术方面 , 这也是作为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公共考古学的题中要义 。
当然 , 考古学首先是一门科学 , 应该不断提升其科学性 , 这是考古学安身立命的根本 。 考古学的诞生被认为是对具有千年传统的旧史学的变革 。 历史本身就是事关人类的公共记忆的 , 不过最初的历史学可能只是家族或部落的演生神话或成王败寇的赢家叙事 , 并往往被认为是说教大于事实 , 所以才有数千年不断的考辨与探究 。 而考古学对传统史学无论在材料、时空范围、手段、方法、理论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 让复原历史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 不仅对文献记载的数千年人类社会生活提供了巨量的物证材料 , 更是将人类的历史追溯对最初起源的热带东非 。 对于人类认识自身 , 有人断言考古学至于传统的历史学犹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至于托勒密的地心说 , 在时空范围和结构内涵等方面都有革命性变化 。
- |苏州发现三国孙策墓?考古专家揭秘一波三折的挖掘过程
- |摸金校尉和考古队选择合作,一起发掘绝世大墓,宝物价值难以估量
- |蔡伦不是造纸第一人吗?考古发现真相,出土的纸比蔡伦早300多年
- 考古学|《地中海城记》:地中海古城打卡必备!一个中国考古学者笔下的古城记忆
- 简牍|古井中为何出土大量简牍?有何奥秘?一起走进古井简牍考古现场
- |发掘明定陵的纪录片,郭沫若执意发掘,最终酿成中国考古一大悲剧
- 古墓|湖北古墓随水漂出23口棺材,考古专家开棺一看,大骂墓主人没人性
- |民工捡到估值3亿的古董金镯,选择上交考古队长,却被私吞送女友
- 德国留学|去德国留学的个人简历需要写哪些内容?
- 考古学|百余件展品再现北大考古足迹,其中这一件“很有来头”